这是怎样的废纸?南安古人居然专门建造这种亭子来处理

南安商报   2017-04-07 16:03

­  废纸要怎么处理呢?

­  那还不简单吗?

­  扔到纸篓

­  我不是垃圾桶哦

­  或者是碎纸机

­  滋啦滋啦就搞定了

­  然鹅

­  古人敬字惜纸,

­  一纸一字均要好好珍惜,

­  即便是废纸,

­  若写有字,

­  也不能随意丢弃

­  要收集起来到特定的地方焚烧成灰,

­  这种地方就叫作敬字亭。

­  

­  位于康美镇福铁村的敬字亭。

­  敬字亭的历史

­  ↓↓↓

­  依南安文史资料记载,敬文亭又叫敬字亭、字纸亭、惜字亭或焚字炉。敬文亭始建于宋代,到元明清时期已经相当普遍。设置敬字亭,是因为古时候人们有“敬惜字纸”的文化传统理念。古人认为,字纸其实都有“魂魄”,学子所写之字、带字的纸片、废旧书本都凝聚着古圣先贤们的智慧和心血,每一张写有文字的纸片都是神圣而富有灵性,不能随便亵渎和丢弃。在科举时代,人们又认为“敬惜字纸”是一种积德善举,能福佑家中子孙将来文笔纵横,科场得意。于是,凡属字纸,哪怕是路上见到的,也要捡起来,送入敬字亭焚烧。

­  在闽南民间,提及文章字墨,一般都会和孔子扯上关系,“敬惜字纸”也成了人们表达对孔子的尊重、对儒教敬畏的一种行为。在老百姓心中,字是有灵性的,不能随便毁弃,必须焚化让孔子“收回去”,因此以前私塾或者读书人家都有一个字纸篓,挂在屋里佛像神案一侧,上书“敬惜字纸”,字纸篓快满时,就带到专用的亭子里集中焚烧,以示对先贤的虔诚敬重之意。

­  康美丰州均有敬字亭

­  系古人焚烧字纸所用

­  昨日,记者来到康美镇福铁村福水自然村,一座敬字亭就坐落在该村一条小溪下游的一片稻田中,显得有些落寞、荒凉。

­  只见亭高约6米,分为四层。一层(底座)全部用花岗岩砌成,长、宽各约2米,高约1米,侧面有六级石阶,二三层呈六角形,二层为实心建筑,三层中间空洞,正面留有一个小门,刻有“敬字亭”三个字;四层呈正方形,里面安放了一尊大魁夫子,用玻璃隔着,其他三面墙壁都安装了绿色的陶瓷花格窗;二、三、四层全部用红砖砌筑,在最顶上面有一个类似葫芦造型的小烟囱。

­  “三层中间的洞口就是让人们用来焚烧旧书籍和旧纸用的。”福铁村村委会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根据当地老人说法,这座敬字亭始建于清代乾隆年间,有200多年的历史。

­  老人介绍说,福水村文化底蕴深厚,古往今来培养出许多杰出的人才,有“书香门第”和福水人很“幼秀”之称。“所以村民历来对书本和字纸都格外尊崇和珍惜,为了不让废旧的书本和字纸随便弄丢作践,便建造了敬字亭,让人们在亭中焚烧。”

­  遗憾的是,因历史原因,敬字亭被拆毁,夷为平地。“上世纪末,在村里有识之士的发动捐资下,敬字亭于1995年在原址上重建。”

­  “如今,村里还有一些老一辈的知识分子,会将写有文字的废纸张专门拿到敬字亭焚烧。”

­  在丰州镇铺顶村,也有一座敬字亭,不过上面的名称叫“进文亭”。该亭位于村道路口,分为三层,炉口刻有“文库振家声,世代出贤人”的对联,并注明“1997年重建”。

­  “我记得小时候,进文亭已经残缺,后来村道建设,该亭重建,如今几乎见不到村民将写有文字的废纸张放入进文亭焚烧了。”铺顶村村委会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  现存敬字亭稀少

­  大多年久失修

­  记者了解到,目前泉州地区的敬字亭十分稀少,残存的几处也大多因年久失修,几欲荒废,保存完整的敬字亭十分罕见,用于焚烧字纸的炉亭也早已失去了原本的作用。

­  “码头镇高山村原来也有一座敬字亭,上世纪五十年代还在,坐落于稻田边,后来可能是倒塌了或者拆掉。”南安市政协文史委委员雷永锻告诉记者,上世纪八十年代,高山村一位从台湾回乡的刘先生还提起这座故乡的敬字亭。

­  “刘老先生回忆,当年他在家乡读了2年私塾,曾经和私塾先生一起到敬字亭烧过字纸。后来到台湾发现那边也有敬惜字纸和修建敬字亭的习俗。”雷永锻说,据刘老先生介绍,台湾的字纸亭又叫“敬圣亭”和“惜字亭”,如今台湾仍有不少字纸亭,有的甚至成为当地重要的旅游景点。(记者 赖香珠 李想 文/图)

­  

­ 

新闻推荐

频道推荐
  • 丰泽区委主要领导调研临海街道
  • 总投资500万元 南安东田镇区沿线颜值飙升
  • 永宁镇梅林村以“小切口”民生项目撬动“大
  •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