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安5年民生支出134.7亿 完成211项为民办实事项目
老孙在加盖的新房前晾晒稻谷。
开栏语 本月下旬,中共南安市第十三届代表大会即将召开。即日起,本报推出“喜迎党代会 共谋新发展”专栏,回顾市第十二届党代会以来的五年间,南安在经济建设、民生保障、城市建设、改革创新、党风廉政等方面取得的显著成绩,带您一起感受南安的可喜变化,希望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进一步激励全市各级党组织、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继往开来,开拓进取,再创伟业。
看着手机里唯一一张全家福,英都镇西峰村村民老孙笑开了花。
这几年,在政府的帮助下,他家成功脱贫,女儿也从名校毕业,儿子懂事,帮忙还清了家里的债。家里的房子越盖越高,村子越变越美。对于未来,老孙开心地说:“会越来越好的。”
老孙一家五年来翻天覆地的变化,折射出近年来南安在民生保障方面取得的成效。
五年来,南安倾力保障民生,加强社会治理,人民生活不断改善。本级财政民生支出累计达134.7亿元,完成了61件211项为民办实事项目,新增城镇就业8.6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5万人;城乡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参保率均超过96%,超额完成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任务,城乡低保累计惠及12.8万名困难群众……一项项民生保障回应百姓关切,一张全覆盖、保基本的民生保障安全网正逐渐织大、织密。
喜事1“起大厝”住新房再也不用担心房塌了
老孙今年48岁,但体瘦,皮肤黝黑,脸上皱纹凸显了不符合他年纪的沧桑感。
在他家隔壁,一幢破旧瓦房荒废着。房子用黄土和石块糊着,有些地方黄土剥落、瓦片被掀起,部分墙垣已倒塌。老孙说,以前,他带着妻儿和老母亲共五口人,挤在其中两间破瓦房,一刮风下雨,古厝也会跟着“颤抖”。
只要有台风,村干部就要第一时间到他家进行转移安置。“每次台风天,老孙家瓦片四处飞,房子面临坍塌危险。”村干部洪维田说。
这样破落的“家”,老孙住了近30年。看着邻里都建起了新房,他心里很不是滋味,满心盼望能给家人一个能够遮风挡雨的家。
但是,他和妻子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平时靠种地、打零工、养家禽贴补家用,还要供两个孩子读书,一年下来剩不了多少钱,建房子更是遥遥无期。
老孙家的艰难,村干部看在眼里。
2009年,西峰村为老孙一家申请了低保。2010年,村里申报低保安居工程时,老孙成了该村第一户补助对象,靠着政府3万多元补助款,老孙拿出多年来积攒的几千元,又找亲戚朋友借了4万多元,建了新房子。
“建好的安居房100多平方米,三室一厅一卫。”老孙高兴地说,2010年年底,他们一家迫不及待地搬了进去。“再也不用担心刮风下雨了。”老孙说,虽然家具都是旧的,但2011年春节,他打心底感到开心和幸福。
今年3月,老孙家在原本仅有一层房子的基础上加盖两层半,目前框架已经搭起来了。看着工人们忙碌地加盖新房,老孙心里跟尝了蜜一样甜。
5年来,南安继续实施低保户、残疾人、计生二女困难户等各类安居造福工程,超额完成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任务,城乡低保累计惠及12.8万名困难群众。仅2015年一年,就建成保障性住房402套、安居工程371户,完成石结构房屋改造年度任务。城乡最低生活保障、“五保户”供养提标扩面,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实现政策一体化,财政人均补助标准提高至410元。被征海农民养老纳入保障范围,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97.2%,260名特困失能老人享受政府购买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