厉害!南安小村庄10多年走出10名博士生
近日,南安康美镇福铁村福水自然村林氏家庙熙熙攘攘,这里正举行一场别开生面的祭祖挂牌仪式。伴随着阵阵锣鼓鞭炮声,10方镌刻有博士姓名的匾牌在人群的簇拥下,挂进了家庙。
这10方博士匾为何挂进家庙?短短10多年间,一个仅800多户村民的小小村落,又是怎么培养出这么多博士的?带着好奇心,记者前往福水自然村实地寻访。
【光耀门楣】10方博士匾挂进家庙
近日,记者走进修葺一新的福水林氏家庙,只见这里雕梁画栋,富丽堂皇。家庙厅堂上,“祖孙三代同授官”“进士”“父子明经”“兄弟登科”等历代匾额引人注目,崭新的10方博士匾同样吸睛。
这10方匾牌上的名字,有的是获得过澳大利亚国立蒙纳士大学、英国诺丁汉特伦特大学的博士学位,也有的拿到了北京协和医学院(清华大学医学部)、中国科学院、复旦大学、厦门大学等名校的博士学位。他们涉足的领域包括物理、医学、材料、数学、化学工程、金融经济等,有的已经取得了一定成就。
“这个林开阳是‘贵啊’的小孩吧,真有出息。”“女儿呀,这个叔叔很厉害的,你也要认真读书,争取将来也考上博士,挣一块牌匾挂在家庙里。”“老李,你儿子很会读书呀,都读到博士毕业了”……家庙里,不少村民带着孩子围在一起,分享这份喜悦。60多岁的林慎贵看着儿子林开阳的博士匾,笑得合不拢嘴。
“只有福水林氏子孙或者亲眷获权威大学颁授的博士学位者,方可将匾额悬挂在家庙内进行褒扬。”福铁村村干部林双雄介绍。
谈及为何为村里的博士挂匾,林双雄表示,挂匾不仅为了表彰他们在学业上的成绩、事业上的成就,也为了树立榜样激励后人,希望福水林氏子孙再接再厉,作出更大的贡献。“以前见过一些村落为村里的博士挂匾,这样的方式既可光耀门楣,也能激励其他学子。因此,去年七夕节,村里的老年人协会就立匾之事征求村民意见。”林双雄告诉记者,立匾之事一经提出,便得到了村民的热烈响应。
“看着镌刻有自己名字的匾额被挂在家庙,心情很激动、很自豪。”专程从上海赶回来参加活动的林增强告诉记者,他于2008年获得厦门大学数学科学学院理学博士学位,如今在华侨大学数学科学学院任教授、硕士生导师。
“小时候总听家中长辈说村里人才济济,古有多人中进士,现在还有很多人考进国光中学或南安一中,这些榜样无形中激励着自己要考重点中学、重点大学,要考研、读博继续深造。”林增强表示,博士牌匾进家庙,对家乡的学子来说是一种激励,希望林氏学子以此为契机,更加重视学习、重视教育,为社会多作贡献。
“给博士挂匾,不仅给后代树立良好的榜样,以后家长也会更加重视教育,能够在家庙挂个牌匾,那是家族的荣耀啊!”村民林阿婆如是说。
记者了解到,除了给博士挂牌匾,福水自然村还在村老年人协会设计了一面博士墙,集中展示博士风采。
【崇文重教】尚学进取蔚然成风
福水自然村原名“洛水”,聚居着800多户林氏人家。
鲜为人知的是,古时这里盛产“学霸”。在清朝,从五世祖林奏功中进士至十二世,这里先后有13人中官树匾,被誉为“福水十三粒顶”,即有13位祖先顶戴花翎。10多年来,福水林氏在各行各业也是英才辈出、光耀邻里,走出了博士10人,研究生、留学生30余人,大学生350多人……
福水自古以来就耕读文化浓厚,有崇文重教的传统。在林氏家庙不远处,有一座敬字亭,时常能看到长辈带着家中孩童往亭中焚烧废稿纸,仿佛也在诉说着福水百年以来崇文重教的追求。
“福水敬字亭始建于清代乾隆年间,迄今已有200多年历史。”林双雄介绍,古人认为,字是有灵性的,不能亵渎和随意丢弃,将废弃书纸放入敬字亭焚烧,以示“敬惜字纸”之意。为了传承“敬惜字纸”传统文化,2017年,福水自然村开始举办敬字文化节活动,组织学生体验传统的祭拜活动。
林双雄告诉记者,在“敬惜字纸”文化的熏陶下,不少长辈虽然不识字,但他们对文字、对书本却很尊重,潜移默化之下,家中小孩也会爱惜字纸、热爱文化。
伴随着“敬惜字纸”的传统传承,福水自然村的文脉源远流长,百年家族繁衍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崇文重教的传统,激励一代代林氏子孙勤奋好学。
“从记事起,家中长辈常常会和我们讲一些敬字亭的故事,我们村也有很多文化人,通过读书走上仕途,通过读书改变命运,为社会作出贡献。”乡贤林德君表示,村里耕读文化浓厚,祖祖辈辈勤劳尚学,也深深影响了他。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七夕节,在福水老年人协会积极推动下,福水教育促进会正式成立,将为福水自然村在中高考表现优秀的学子颁发奖学金,让崇文重教之风传播得更远。(记者 傅雅兰 通讯员 傅子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