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东方快车”口碑两级分化 电影和小说有何区别
经典翻拍,有时也是对原创力的升级版考量
与所有经典翻拍一样,新版《东方快车谋杀案》 遇到的是老问题:新瓶装旧酒,是该用旧配方勾兑旧观众,还是以新潮流迎合新语境?看上去,左右都有风险。若忠于原著、致敬旧版,可能遭“平庸偷懒”的诟病;若大刀阔斧、强调创新,更可能被责“毁经典”。
翻拍有没有安全路线? 清华大学教授尹鸿认为:“翻拍的劣势在于不容易跳出既有框架,但这不代表翻拍就是没有创新。只要翻拍者能在对经典的不断推敲和解读中读出时代的新意,不仅不用反感,甚至可以鼓励。”在他看来,老问题的答案其实没有新意———好故事可以被各个时代接纳。考验编导能耐的,始终是“致敬而不照搬”“移景而不移情”。从这一角度而言,经典翻拍,有时也是对原创力的升级版考量。
再来看东方快车上全世界皆知的这个故事。至今翻拍过的几个著名版本里,1974年版的被公认最忠于原著;2010年英剧版本补充了许多电影未尽之言;日本的改编电影则从波洛和犯罪者两个入口切入。对于新版导演兼主演肯尼斯·布拉纳而言,除了在画面上调动他作为资深莎士比亚戏剧大师的功力,还能做些什么?
可以善意地认为,导演对波洛形象的改造,本意是想对人物进行某种创新。在阿加莎小说里,波洛的光芒总是不及诡计的精巧构思,他更像一个帮助读者厘清线索的功能性角色。新版电影及其释放的彩蛋都指向一个信号:未来,“大侦探波洛”会是个系列,“东方快车”刚刚是起点。而串联系列影片的,需要一位光芒万丈而非絮叨小老头的人物。参考这些年“神探夏洛克”系列的风靡,编导改造波洛的心思显而易见———既然大家对于“古怪侦探身上发生好莱坞式戏剧冲突”有如此高期待,既然大家认定神探就是靠语速飞快来显示智商,那么再多一位“卷福式”的福尔摩斯·波洛又有何妨?
于是,全片里最“反波洛”也是近年来美式大片最常见的一幕出现了:他迎风而立,衣袂飘飘,述说情与法、正义与道义……那一刻,波洛不仅被福尔摩斯格式化,还被美国队长带偏了。
经典翻拍该走哪条路,随势而动,却在潮流里保持定力——答案其实从来没变。(记者 王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