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攻壳机动队”什么是赛博朋克 评价:有壳无魂
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2017-04-11 11:07
这样的评价虽然尖锐,但其实并不意外。尽管好莱坞并不缺乏科幻片的运作经验,近年来也频有《星际穿越》《火星救援》《降临》等硬科幻佳作。但当硬科幻遇上“商业大片”“IP大作”的愿景,却往往令人难以如意。可以说,《攻壳机动队》真人版的改编,体现了目前好莱坞在“科幻大片”上难以逾越的局限和边界。
一是对大众观众的迁就。
商业大片必然伴随着大投资,和大的收益预期,也就是说要尽量吸引更多人来看。但硬科幻题材往往自带“烧脑”属性,这与影片的大众化倾向恰好相反,因此制片方往往倾向于更加平铺直叙、简洁易懂的套路化叙事策略,但这种套路无疑会对电影的影响文本价值带来折损。或许只有诺兰这样具有主导力的名导,才有资本在《星际穿越》这样的高成本大片中任性构建叙事迷宫。
《攻壳机动队》真人版在故事上和95版动画电影颇多重合,但在95版中,故事是由主角执行任务的画面开场,在故事推进中以抽丝剥茧般的插叙、倒叙和蒙太奇,呈现电影的世界观和人物的故事,随着故事的逐步推进才慢慢令观众顿悟而回味。而真人电影版中,影片开场就以套路般的“旁白介绍世界观+回忆+N年后”,平铺直叙,讲完开打,与原作的叙事技巧高下立判,进而也令观众丧失了“不断开拓世界观”的观影乐趣。
而真人版将95剧场版中大量人为设置的、模糊“人与机械人体”“网络与现实”“真实记忆与人为操作的记忆”等的“烧脑桥段”,也变成直观易懂的彩蛋和致敬,压缩了观众的解读与思辨空间,消解了“攻壳”独特的科幻内核,使“赛博朋克下的近未来”看起来和“钢铁侠美国队长的近未来”并没有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