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利·林恩》技术大于艺术?在电影里是否有里程碑意义
光明日报 2016-11-21 09:17
暌违四年,李安带着新作《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与中国观众见面了。由于第一次使用120帧/4K/3D的技术摄制,影片上映前已吊足了业界和观众的胃口,甚至被预言为“改写电影史的作品”,但在美国纽约电影节首映时,收到的评价却不如预期。该片究竟是一次技术大于艺术的失败尝试,还是电影发展过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转折点?
在伊拉克战场上,美国德州的年轻士兵比利·林恩营救班长维吉尔·布雷姆的过程,被摄像机记录了下来。这段视频经由大众传媒扩散,使林恩和他所在的B班成为全美民众心中的英雄。在回国安葬布雷姆的假期中,B班成员受邀参加感恩节当天的橄榄球比赛,并在中场休息时担当表演嘉宾。这本应是林恩和战友们最荣耀的一天,却成了他们最糟糕的一天,而这又不过是大多数美国人寻常的一天。这就是导演李安在电影《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中为我们讲述的故事。
李安向来声调不高、语言平实,却自有一份力量。相比于多数英雄主义视角的战争题材影片,这部电影处处反着来——它质疑战争中是否存在“英雄”以及我们是否需要“英雄”。李安并未将视角局限在战争,而是进一步逼问社会。当林恩回到美国,发现暴力因子在这个所谓的自由国度和文明社会随处可见。挂在墙上的牛头、随身携带的枪支、轰然的焰火、制止打斗的枪声……这些美国人习以为常的事物,在经历过战场洗礼而“感官全开”的林恩眼中被放大。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