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利·林恩》技术大于艺术?在电影里是否有里程碑意义
于是,本应习惯的军人无法适应尚武的文化,本应受到的礼遇统统变为误解与冲突,本应回归的家园成了遍布危险的战场。林恩意识到,在这里,“英雄”只是一个任人消费的符号,真正的英雄在于超越自己。曾纠结于要不要回到战场的林恩完成了对自己的超越,李安也完成了他对美国社会的观察和反思。这部电影介入到美国精神的核心层面,叩问这个支撑和连接美国各个社会阶层的“基石”,也审视着世界范围内愈演愈烈的价值观分野。
帧数,关系到视频播放的流畅度。在相同的时间里,显示的帧数越多,画面的流畅度越高。《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大大超越了以往3D电影所使用的24帧率,画面更加流畅、清晰、真实。这种震撼的观感被观众比喻为高度近视的人第一次戴上眼镜——幕布仿佛从眼前消失,电影中的世界鲜活地呈现在眼前。“感官全开”的不仅是战场上的士兵,也是影院中的观众。尤其是橄榄球赛中场表演和战场交火两场戏,令人沉浸其中、身临其境。为了营造这种观影体验,李安的团队付出了巨大的努力。采用120帧率的技术绝不仅仅是换台新摄影机那么简单,从景别到运动,从化妆到置景,从台词到肢体,从剪接到放映,电影工艺发生了全方位、颠覆性的改变,以至于导演将这一过程称为“重新学习走路”。这一次,李安带来的不仅仅是一部新的影片,更是一种新的电影技术、电影介质。
在人们以往的经验中,3D效果似乎更适用于《谍影重重》式的动作片或《阿凡达》式的科幻片,而《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中的大场面和动作戏却少得可怜,李安用这种当前最尖端的电影技术记录了美国人的普通一天,给人一种大材小用的感觉。这是技术先行的无奈选择。若用120帧率拍摄动作场面或科幻世界,对拍摄技术的要求过高,目前尚无法实现。影片中,李安大量使用近景或特写去凝视角色的面部表情,诸如伊拉克小男孩眼神中的仇恨、奏国歌时林恩脸颊上滑落的热泪、临终前布雷姆嘴角的欣慰……观众可以更清晰地观察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他们的情感波澜。还好,虽然题材选择为技术所迫,李安并没有被120帧率的技术束缚住艺术创作的手脚,更是难得地将一度热衷于营造奇幻世界的3D技术呈现拉回到了现实的语境当中。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