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毁直男癌三观”来概括于佩尔的《她》是一种误解
她照常上班,照常强势对待不满她的员工,照常处理儿子与他怀孕女友的琐事,虽然施暴者阴魂不散,但外人在她身上似乎看不到有受害者的痕迹,直到她和朋友们吃晚餐时,她坦承自己被强奸了,所有人都表现出了震惊。餐桌上的人包括她的前夫、情人和好友,面对这些最熟悉的人,她淡然说出了事件经过,但拒绝继续这个话题,也拒绝报警,或者说,拒绝被定义为一个被强奸的人。
这一切不是羞于启齿,不是面子问题,她只是拒绝成为受害者,并因此袒露出任何弱势。我们看到她继续照常生活,一些秘密开始揭开,她本人的黑暗过往(她父亲是个连环杀人犯),还有她对邻居的秘密欲望,渐渐地嫌犯浮出了水面,但事实上观众发现,找到这个男人后,故事才过去一半,接下来的一切更令观众惊讶不已……
很难找到比于佩尔更能诠释米歇尔的人了。奥地利大师哈内克曾评价她:“既可以极致地表现身心受折磨的困境,同时还保持坚硬的知识分子气质,能把两者结合得这么好的人,我还没见过第二个。”这个评价在这里同样适用。事实上,《她》最初计划在美国制作,但却遇到找不到女主角的难题,导演范霍文说“大多数女演员看了剧本都立马拒绝”,包括妮可·基德曼、戴安·琳恩、莎朗·斯通等。但幸运的是,当他决定将故事搬回法国语境,一切都没有问题了。
范霍文说自己需要的是一个完全不怕出演这个角色,不怕裸露、或者说不惧怕角色的无道德感或不道德的态度。在范霍文看来,那种“道德感的缺乏”最为吸引人,米歇尔的行为并不是单纯可以用复仇来概括,她对任何事情都并不表现出震惊,永远能保持高强度的自控,可以说,真正的胜利是她的心态。
不可定义的类型: 一个人牵起复杂的群像
这部电影根据菲利普·迪昂的法语小说《Oh...》改编,也是范霍文第一部在法国拍摄的电影。虽然影片经过了从美国化到回归法国化的创作历程,一些情节也与小说有了不同。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