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故宫修文物》为何引发“故宫网红”等一系列文化现象

人民网 光明日报   2017-01-09 11:06

­  早在2010年,《我在故宫修文物》主创团队就已开始关注这一隐于宫墙内且身怀绝技的匠人群体,10万字的田野调查报告,4个月集中拍摄,100小时素材,7个月重新剪辑推出电影版,这些数字的背后,是中国纪录片人的“匠心”。“能够把片子拍得如此从容,因为影片主创与文物修复师们是一样的人。”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尹鸿说。也正是这样的精神、这样的生命质感,深深打动了互联网和院线的观众,引发了舆论的广泛关注。

­  好的故事、高质量的影片,为《我在故宫修文物》在新媒体平台崛起打下了基础。萧寒认为:“相较于其他类型影片而言,纪录片的创作靠的就是情怀。这部影片中感动观众的就是真实朴素的情怀。”

­  “互联网+纪录片”大有可为

­  2016年,是新媒体纪录片播出的井喷之年。“互联网+”模式下,纪实影像的全网点击量已达49.4亿次。在相关利好政策的推动下,各大视频网站开始发力,紧抓新的发展机遇,开发优质便捷的纪录片平台。观看量过亿的纪录片项目批量出现,真正意义上的新媒体纪录片越来越多,新媒体已成为纪录片不可或缺的传播平台。

新闻推荐

频道推荐
  • 如何健康过夏?国家卫生健康委提供指引
  • 特朗普签署“大而美”税收和支出法案
  • 民调:韩国总统李在明执政首月支持率为65%
  •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