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故宫修文物》为何引发“故宫网红”等一系列文化现象

人民网 光明日报   2017-01-09 11:06

­  借势新媒体成为“网红”

­  《我在故宫修文物》没有过山车般的剧情,没有大牌明星也没有“小鲜肉”。就是这样一部波澜不惊的片子,却在70后到00后的朋友圈里被频频转载,捧红了高墙内的这群师傅,也捧红了修了一辈子文物钟表却没几个人知道的王津师傅,引发了“故宫网红”等一系列文化现象。

­  中国传媒大学中国纪录片中心研究员刘刻说:“观众不是不喜欢纪录片,而是一直以来,纪录片没有抓住观众的心。”《我在故宫修文物》导演萧寒坦言,很多年轻观众被故宫文物修复师们“择一事,终一生”的工匠精神所打动。这种坚持和耐心,正是当下最缺失的。正是这部作品所挖掘和呈现的工匠精神拨动了年轻人的心弦。

­  微鲸副总裁陈黛蓉说:“作为平台方,我们从不忽略小众文化,因为很多热门主流文化现象都曾是小众文化;从亚文化到主流文化,需要有好作品的引领,《我在故宫修文物》就是纪录电影的精品,具有市场引领作用。”

­  专家们认为,《我在故宫修文物》成功借势新媒体成为“网红”也不是偶然现象,这其中包含着制作方对内容全面的评估、对创作真诚的态度。

­  工匠精神不可或缺

­  工匠精神不仅存在于故宫的文物修缮过程中,也存在于纪录片的创作中。正是因为这样的精神,打动了互联网上的观众,引发了舆论的关注。纪录片创作者王冰笛认为:“只有好的内容,才会在互联网平台进行很好的二次传播。”

新闻推荐

频道推荐
  • 山东省人民检察院依法对章更生决定逮捕
  • 痛惜!著名专家李春升会议期间病逝,享年63
  • 做强国内大循环 推动我国经济行稳致远
  •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