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华语电影各种种类盘点:风格化胜过类型化

北京日报   2016-12-29 17:02

­  宣传期的《驴得水》把自己装扮成一个喜剧的模样,吸引了众多想去影院里大笑一场的普通观众入场,剧情的荒诞和对白的精彩的确让大家哈哈大笑了,但看到后来,差不多每个人都沉默了。他们发现这不仅是一个寒彻骨髓的悲剧,而且这悲剧与每个观众都脱不了干系。知乎上有人说:“这是我看过的中国当代第一部把银幕前的所有观众老爷一个不剩骂了个遍的电影。无一幸免。”

­  实际上,这正是本片的批判意义所在——每个走进影院的人,都难免从中观照到现实中的自己。人有趋光性的本能,所以《驴得水》中几个乡村教师满怀理想地奔赴乡村,试图通过教育来改变社会;但人性又是多面和复杂的,不同的环境、不同的事件会让人暴露出人性的不同层面,所以他们的人性最终被现实击得溃不成军,原形毕露。而人性之恶的大爆发则共同地将故事推向悲剧的巅峰。所以,这个荒诞可笑的故事其实只是一个载体、一个舞台,人性的表演才是这个舞台上真正的主角。所以这个故事的背景虽然设置在民国时代,却让每个观众都感受到强烈的现实批判意义。

­  青春的细腻回溯:《七月与安生》

­  自网络微电影《老男孩》和赵薇执导的《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以来,青春类型片一直都是票房的宠儿,去年的《重返20岁》、《夏洛特烦恼》等青春片也为此再次做了佐证。但2016年的青春片却一片荒芜,直到出现了非典型青春片《七月与安生》。

新闻推荐

频道推荐
  • 2025年广东高温补贴发放标准:是哪几个月?
  • 赖清德执政将满一年民调出炉,多数岛内民众
  • 男子报警称想进去蹲两天 民警:安排 被行拘7
  •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