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纪录片暖流持续发酵 期待成为电影市场“黑马”
新华社 2016-12-16 15:56
聚焦故宫博物院文物修复师群体的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经电视与网络播放获得广泛关注与良好口碑,其电影版即将于16日登陆全国院线,直面票房考验和观众评判。
这是纪录片导演萧寒的作品第二次进入电影院线。其前作《喜马拉雅天梯》去年国内公映收获超千万元票房,被视为纪录片试水院线的成功探索。“我希望用自己的努力,让纪录片作为一个真正的电影类型,走进中国的电影市场,让观众有更多的选择。”萧寒近日在广州活动期间告诉记者。
与张艺谋新作《长城》等大片在圣诞档期同场竞技,纪录片中的“勇者”不只《我在故宫修文物》这一部。16日,历时3年跟踪拍摄、展现4个家庭生育故事的纪录片电影《生门》也将全国公映,由“生娃”引发的多样经历与深刻思考将在大银幕上等待观众体验。
近年来,始于《舌尖上的中国》的纪录片热逐渐带动起中国观众的纪录片视听胃口,现象级作品在荧屏与互联网上不断出现。与此同时,国家的产业和播出政策也不断释放正能量,促进这一波纪录片制播的暖流持续发酵。
数据显示,2015年纪录片行业总投入为30.24亿元,总收入46.79亿元,比上一年大幅增长。在此背景下,商业电影院线出现越来越多的纪录片“闯入者”:2015年,获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过审的纪录电影共有34部,其中14部进入院线放映,均创下了近5年的新高。
从票房1700万元的纪录电影《旋风九日》到《喜马拉雅天梯》,再到今年以6600万元票房刷新中国电影纪录片票房纪录的《我们诞生在中国》,电影纪录片不断有“黑马”跑出。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