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场战事》首映五个关键词 解读李安颠覆性新片
《霍比特人3》系列的导演彼得·杰克逊却认为,24FPS的拍摄和放映帧率并不能带给观众最好的观影体验。2011年他曾认为:90多年来,我们一直采用24FPS来拍摄和放映电影,不是因为它最好,而是因为它最便宜。
于是我们看到了他的48帧的电影,也有不少人吐槽,太没有电影感了,非常“数码感”。
那么将48帧提高到120帧又是什么体验?在这次首映中,当电影的第一个高清镜头——主角比利从床上起身接电话的镜头出现的时候,观众席里发出了一阵此起彼伏的惊叹声,因为太清晰了。
据悉,现场观众就像第一次看到电影、或者第一次看到有声电影一样,有一种超级强烈的震撼感,观影的前一个小时观众都无法完全集中注意力在剧情上,都被视觉效果牵走了。初次接触这个新技术,这个体验很容易让人沉浸下去,因为实在是太震撼了。
李安说:“《中场战事》是开始,我给技术一个机会。”但观众是否对新技术给出满意的打分,还需要拭目以待。
关键词三:伊战版的“第22条军规”
到目前为止,很多讨论集中在影片的技术领域,反而对故事本身缺乏讨论。该片讲述一名19岁的美国大兵比利·林恩被派往伊拉克战场的故事,被认为是伊战版的“第22条军规”。
原著小说描写了19岁的德州士兵比利·林恩与其他七名幸存的突击小队成员,因为在伊拉克与当地反对武装进行了3分43秒的激战,机缘巧合成为伊拉克战争中的国家英雄,被邀请至球赛的中场休息时亮相,而在此期间的一连串遭遇则使他逐步意识到关于战争的实质与国家的真相。
李安说,原著比较偏政治,但他展现得比较多的是对比利·林恩的同情。战争没有什么好说的,它就像全球气候变暖,是显而易见的糟糕的问题。而这种“同情”,会因影片带给你“设身处地”的感觉而得以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