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场战事》首映五个关键词 解读李安颠覆性新片
深圳特区报 2016-10-18 17:26
关键词一:李安
李安在拍完《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之后,原本筹划的是一部拳击片,因为野心巨大,资金迟迟没有到位。公司让他先看看《比利·林恩漫长的中场休息》这本书,看到三分之二,李安就很确定自己要接这个项目。
李安表示,自己对于接片很谨慎,因为这关乎自己接下来两年的性命以及其他一百多号人的性命,但这个故事一下子就吸引了他,他相信自己的直觉。那个时候,李安的脑子里已经有了这个新技术,只不过他还不确定最终能做成什么样,但他很清楚,这个故事,非常适合运用这种新技术,它会因此而呈现得更加视觉化,所以,他想试试看。
关键词二:120帧
我们都知道,电影被称之为“24帧的艺术”。此前“技术流”的电影《霍比特人3》已经使用了48帧,在电影放映领域算是一次尝试。但48这个数字并不具有“技术革新”的属性。颠覆这一数字的导演是李安。
120帧到底是什么概念?我们首先要弄懂“帧”这个名词。对电影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电影得以存在的基础是人脑的视觉残留,当一秒内闪现的静帧画面足够多,人眼就会产生运动图像。帧率指的就是每秒出现了多少帧静止的画面,用单位FPS(英文Frames Per Second的缩写)来表示。那么每秒要出现多少帧静止的画面,人眼才会产生流畅的运动图像呢,不会觉得画面一卡一卡的?
知名影评人Magasa这样解释这个问题:人的双眼及其数据传输系统每秒可以识别10-12帧画面,大脑的视觉处理中心会将每帧画面保留1/15秒。如果在前一帧画面尚且保留的1/15秒内大脑又收到一幅新的画面,那么就产生了画面在连续运动的感觉。放映帧率达到了16-24FPS,人眼看到的基本是流畅的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