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学博:艺术电影也是种类型要做到微盈利并不难
影片 呈现欧洲古典绘画的质感
羊城晚报:《清水里的刀子》全是非职业演员演出,这些人是怎么找到的?
王学博:我们去到西海固之后,副导演挨个村子跑,到集市上去选,有一些是集市上找到的,还有一些是朋友介绍给我的。这些演员我们排练了两个月,不是训练表演,就每天和他们聊,因为剧本讲的就是他们的生活,比如宰牛的戏,其实他们在生活中经历过很多次,剧本台词跟他们平常说话也是一样的,不需要死记硬背。
羊城晚报:在拍摄过程中,采用非职业演员有没有一些困难?
王学博:演马子善的老人77岁,对养牛放羊很有经验。拍摄时这位老人的老伴去世没多久,跟他聊这个故事时,他自己就哭了。演他儿子和儿媳妇的是两口子,开拍时,儿媳妇的母亲又正好去世,所以他俩特别在状态。比如收拾母亲遗物的戏,她想到母亲刚去世,情绪表达完全没有问题。最难的是走位,一到走位,他们就容易忽略戏的内容。群演的戏很容易显得僵硬,得反复拍,有些群演戏是在刚开拍时拍了一遍,中途又拍了一遍,到快拍完时再拍一遍。
羊城晚报:影片中有大量的中远景镜头,尤其是展现地貌风景的远景镜头给人的感受很深,构图特别美。
王学博:中国传统的农村电影,乡土气息浓厚的比较多,从早期的《黄土地》、《红高粱》再到后来不少片子都是。我不想把《清水里的刀子》拍得乡土气太重,想做出欧洲古典绘画的感觉,所以我参考了米勒和怀斯的画。但我又不想让片子过于形式化,所以采取了偏纪录化的视听,选择4:3的画幅,这个比例更接近画作,更有绘画感。
影片的影像风格和视听语言是相结合的,我一开始就不想用音乐,这部片子的声音指导是做《推拿》的富康,我跟他说,想用声音来营造一种韵律感,呈现出像古典乐一样的感觉。另外是镜头和镜头的衔接很细微,我不想做大开大合的反差,让整部影片一直在流淌,像一波清水,让人细细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