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图》公映 或成国产胶片电影绝唱
从门庭若市到厂房拆除 胶片时代迅速终结
自 1960 年建立至今,北京电影洗印录像技术厂,可谓一路见证了中国胶片电影的蓬勃发展和迅速没落。曾经很长一段时间,全国上映电影一半以上的胶片拷贝,都是在这里制作,每天都有上万米的胶片在这里冲洗,检查装箱后发往全国给地影院。然而,伴随着数字时代的来临,胶片电影的黄金时代一去不复返。北京电影洗印录像技术厂生产经营部主任张少芳坦言,数字取代胶片,不是常见的渐进式转变,而是一个跳跃式的过程。2006 年,《满城尽带黄金甲》上映时,全国投放胶片拷贝 650 个,而到了 2010 年,数字技术蓬勃发展,影院数量急剧增加,《让子弹飞》上映时,其胶片拷贝虽有近 500 个,数字拷贝却高达 3200 个,到了 2012 年《黄金大劫案》上映,胶片拷贝只有 20 多个。从最辉煌时,北京电影洗印录像技术厂年产 5300 万米长的胶片拷贝,到低谷时年产 100 万米长的胶片拷贝,所用时间仅有短短三年。如今,北京电影洗印录像技术厂厂房已经开始拆除,生产经营部主任张少芳也即将退休,胶片时代落幕的如此之快,不禁让人唏嘘感慨。
从 25 公斤的胶片拷贝到小 U 盘 数字时代势不可挡
胶片电影时代,拎着沉重的胶片拷贝疯狂赶路闯红灯,是每一个发行跑片工作人员的真实记忆。在胶片时代,一部 90 分钟的电影制作成胶片拷贝,胶片长度近 3000 米,需 5 至 6 本拷贝,每个拷贝的重量可达 25 公斤,价值近万元。若有紧急任务,甚至要连夜坐飞机送拷贝。IMAX 胶片放映系统诞生后,体积庞大、程序复杂,放映《阿凡达》、《变形金刚》等商业大片时,其片盘直径近一米八,加上胶片重量将近 800 斤。 放映时,需四个片盘同时动作。普通放映员要上岗,需提前学习一个月,经过无数次实践后,才能保证每次放映成功。
在胶片时代,无论是对于电影发行人员、还是电影放映人员,送拷贝、放电影,都是责任重大的工作。但伴随着数字时代的来临,如今的数字拷贝,只需一个小小的 U 盘,即可快递至各大影院,方便快捷。无论是发行人员、还是电影放映人员,再也无需担心胶片丢失、放映卡顿及损坏。数字时代的来临,虽然淘汰了胶片,但在华夏电影发行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黄群飞的眼中,它也对中国电影产业的蓬勃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如果没有电影的数字化,中国电影每年增加一万块银幕的路要十年才能走完。数字时代势不可挡,但作为老一代电影人,黄群飞没有想到胶片时代会终结的这么快,竟在有生之年,就成为他们老一代电影人的人生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