蕨菜100%致癌是真的假的?吃蕨菜到底会不会致癌?真相科普
- 那蕨菜致癌的可能性有多高? -
我们先来看看蕨菜的实际致癌确切程度。首先来看看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对于蕨菜的评级。蕨菜在这里被归为【2B级】,即:对人类可能致癌。
具体而言,2B级致癌物的评判标准为:
A、没有足够证据表示该物质对人类有致癌性,但有充分证据表示该物质对动物有致癌性;
B、或对人类的致癌性有一定证据,对动物的致癌性有较强的证据;
C、有证据证明机制上可能致癌,但没有临床证据。
请注意,这里的评级对象是蕨菜,而不是原蕨苷,单纯原蕨苷的致癌评级其实更低——只属于3级,即:
A、没有足够证据说明该物质对人类以及对动物是否有致癌性;
B、或者虽然该物质对动物有致癌性,但有充分证据证明它对人体不会产生相似的作用。
原因如前文所述,蕨菜里含有除了原蕨苷以外的其他若干种致癌物质,其中既有致癌物,也有促癌物。
光看世界权威机构的评级,似乎还难以获得感性的认知。现在我们来看看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我们熟知的东西“有幸”和蕨菜一同被列为2B级致癌物?
一看真是大开眼界:目前竟然有多达200多种!其中与生活最为贴近的有:咖啡、烧烤、油条、腊肉、泡菜、腌菜、手机辐射、汽油、柴油等等……
看到这里,有人或许会如释重负哈哈大笑,然后打算连续狂吃10年蕨根粉了。
且慢!不要忘记致癌物的致癌强度离不开摄入剂量。
就算蕨菜只是2B级致癌物,长期大量地饕餮,毕竟还是可能会增加癌症的风险。反之,即便是极偶尔地吃下一小口1级致癌物,比如霉变大米和花生中大量含有的黄曲霉毒素,也没必要担心自己得癌到茶饭不思。
一些喜欢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朋友或许很想知道:那么怎样才算是大量进食蕨菜呢?
由于蕨菜致癌性不存在阈值,所以无法给到一个明确的答复,但是前文提到过经口投喂大鼠蕨菜的实验——若把投喂给大鼠并引发恶性肿瘤的量换算到人类身上,则相当于让一个人每天吃350克到3.5公斤蕨菜,连续吃上20年的剂量。
而且,蕨菜若经过加工处理,所含致癌物质的浓度虽不会完全消失,但还可以进一步大幅度降低。
在这方面,代代相承的传统烹饪文化总是熠熠生辉。中国人尤其幸运,我们的饮食文化一般不喜欢生食,对于蕨菜也一样。
当然了,生鲜蕨菜本身就有一种难以名状的苦涩味道,生吃很难下口。
原蕨苷等蕨菜中所含有害物质原本就化学性质不稳定,遇到高温水煮便会开始分解,在中国人浸泡、漂焯、蒸煮、煎炒的绝妙厨艺之下,更是哀鸿遍野、大量地土崩瓦解——但需要特别小心的是,浸泡漂焯留下的水千万不要当饮用水喝下,一定要倒掉。
同样具有悠久蕨菜食用历史的东邻日本也有自己的绝活,那就是传统的“灰汁抜き”法。所谓“灰汁抜き”就是将重曹(即苏打粉)溶于水中来浸煮蕨菜。通过这种方式处理过的蕨菜,有害物质至少可以比原来降低三分之二,而且口感也更好。
下面,分享一下这种做法,非常简单,有兴趣的朋友不妨尝试:
1、将蕨菜置于宽敞大锅里一根根排齐,倒入蕨菜重量 1% 的苏打粉。
2、倒入沸水直至蕨菜被充分淹没。
3、上盖、直至冷却。
4、清洗、再大量倒入水,即可取用,剩下的每两天换水一次则可存放一周。
来源:益阳美食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