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新型城镇化突出“新”字 写好“人”字
安居梦拆除藩篱,敞开胸怀
1996年,甘肃人李万鹏来到晋江英林镇的一家纺织公司做消防队队长,开始了在晋江的打工生活。在这里恋爱、结婚、生子,李万鹏一直以来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在这里有个像样的住所。
2007年,李万鹏换了第三份工作,来到晋江市总工会司机班,收入有了些许增长。但由于夫妻二人是双职工,各自住单位宿舍,没法带小孩,就把孩子送回了甘肃老家。“那时我们俩月收入才3000多元,除了自己在晋江的生活所需外,要往老家寄一些,还要负担小孩的生活费,手里几乎没有富余的钱。”李万鹏一直觉得,也许这里注定只能是打工的地方,将来还是要回老家的。
事情的转机发生在2008年。
当时,李万鹏跟朋友聊天时得知晋江出台了一个规定,外来务工者只要在晋江缴社保满10年或签注暂住证满15年,都可以买经济适用房。而李万鹏正好符合缴社保满10年这个条件。他抱着试一试的想法,去劳动局填申请表,然后参加社会公开摇号。幸运的是,李万鹏摇到了当年经济适用房的第一号。
今年8月,李万鹏办理了户口迁入手续,成为一名真正的晋江人。
随着搬进经济适用房,李万鹏一家的生活盈满了幸福,而更多的“李万鹏们”也正在实现着自己的“安居梦”。晋江构筑的廉租房、公租房、经适房、员工宿舍、安置房、人才房等六方面住房保障体系,目前已累计向外来工提供保障性住房3502套。一个个外来工小家庭的故事,折射着晋江这座城市的发展变化:不仅是居住环境和基础配套的完善,更是晋江宽容的城市胸怀。
一片片“藩篱”拆除了,惠及百万新晋江人。晋江现拥有110万外来人口,对这批支撑城市建设和产业发展的生力军,晋江以诚意和胸怀善待他们,让他们和城市的原居民享受一样的待遇。如晋江率先废除“暂住证”,实行“居住证”制度,目前办理“居住证”110万张,赋予持证人员社保、医疗、教育等30 项市民化待遇,仅教育一项,就有20万外来工子女在晋江就读,其中94%就读于公办学校。2014年,404名外来考生在晋江参加异地高考。
22年前,四川人李加炳来到晋江打拼,两年后,他的孩子李潇在晋江出生。在晋江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政策的关照下,李潇入读公办小学、公办初中校,与本地孩子一起学习,老师们也细心教导。今年全省第一次全面实施“异地高考”政策,幸运的李潇赶上了“首班车”,并取得了文科623分的优异成绩。
“从小到大我一直没觉得自己是外地人。”从出生到现在,李潇只回过三次老家,能说一口流利闽南话的他觉得自己更像个晋江人。
除了居住证制度,2012年,晋江全面放开人口落户限制,至今外来流动人员及其子女“无障碍”、“零门槛”落户人数已经达到1.1万人。而参加城镇职工养老、医疗、失业、生育、工伤等保险人员中,外来职工参保比例均超过55%。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