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旬菲籍华侨寻亲 记忆中“莆田市荷兰村”在哪里
小时别离
5个月大时被送养到石狮
红布写下契约,写有祖籍地和现住地址,以及小孩生辰八字
庄文皮老人回忆,养父母家里生有5位兄弟姐妹,作为长子,他和妻子目前育有两个儿子,他们均生活在菲律宾。
而生父生母那边,他记得自己排行老三,上面还有一位大姐和一位二哥,两人年近69岁和67岁。依稀记得父亲叫陈阿观,二哥叫陈冬清(谐音)。
就在老人5个月大的时候,因为家穷,父母迫于生计,想将他送人。其弟弟庄天助告诉记者:“听我奶奶多次提及,当年大哥的生父母,打算将他送人,从莆田来到石狮,入住石狮市福建横路一旅社。恰逢奶奶当时生育的孩子夭折,听闻这一消息,就与大哥的生父母表达抱养之意”,最终双方达成协议,并用红布写下契约。契约内容包括祖籍地和现住地址,以及小孩生辰八字。
此时,庄老先生依然清晰地记得写在契约上的出生日期——1950年农历三月初九,可惜如今这唯一的凭证已丢失,让他懊悔不已。
中年相见
30多岁相聚时父母已离世
上世纪80年代初期,三姐弟相见恨晚,抱头痛哭
庄老远在马尼拉的二儿子庄冬煌告诉记者,当年家境不好,生活条件差,父亲在养父母家格外想念家人,多次踏上寻亲路。
凭借契约上的地址,上世纪80年代初期,庄老第一次搭车从石狮到莆田车站,然后乘坐人力三轮车,前往契约上留下的地址。幸运的是,当天中午,庄老真的找到了二哥,并受到热情接待。可惜当年庄老父母均已过世,阴阳相隔。听闻三弟归来,大姐也赶到二弟家中与三弟重聚。小时别离,人近中年才第一次见到自己的至亲,伤感和欣喜交织,三姐弟相见恨晚,抱头痛哭。
“当年二哥家里使用的还是推风式锅灶,我们三人就坐在灶边叙家常。”回忆起亲人重聚的温馨画面,庄老先生露出难得的笑意。然而,相聚总是短暂的,第一次匆匆相见,心底的思念还没说完,就得再次离开。当晚,二哥雇了一辆人力三轮车,将庄老送到车站,庄老搭车赶回晋江。谁知道这次离别,何时再见。“爸爸回来后,备受奶奶责骂,并没有过多说起这件事”,庄冬煌说,“奶奶并不想让爸爸去找亲人”。在奶奶的骂声中,家人也不敢过问。
就这样,这一别沉静了10多年。1996年,庄老先生为了生计举家下南洋,远赴菲律宾“讨活”。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