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为天下先爱拼才会赢——“晋江经验”启示录
在位于晋江市的柒牌时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党建示范车间,工人在做工间操(6月19日摄)。新华社记者宋为伟摄
在晋江市行政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前右)在引导市民办理业务(6月19日摄)新华社记者宋为伟摄
专注于一双鞋、一片纸、一颗糖、一把伞……以民生产品制造为主的实体经济是晋江产业的根基。多年来,面对外部市场变化、劳动力成本上升等考验,面对脱实向虚的“热钱”“快钱”等诱惑,晋江企业家们心无旁骛,践行着“说到不如做到、要做就做最好”的理想追求。
安踏的故事正是如此。1980年,晋江农民丁和木卖掉所有值钱的家当,凑得1000块钱从家庭作坊开始创业。1991年,安踏公司成立,寓意生产的鞋子“穿着很安全,能够踏踏实实走路”。
1995年,丁和木退居二线,其子丁世忠接班,安踏也赋予了新的含义,即“安心创业,踏实做人”。从拉着600双鞋子闯荡北京到造就如今市值千亿港元的民族品牌,丁世忠和他的安踏始终坚持“单聚焦”战略,对“一双鞋”精益求精。
晋江人的“拼”,更体现在敢闯敢试、勇于创新。
在晋江企业发展史上,曾有两次争先恐后、你追我赶的改革创新尝试:上市潮与品牌潮。正是这两股推力,极大促进了晋江民营企业的转型升级。“始终坚持立足本地优势和选择符合自身条件的最佳方式加快经济发展”,让“晋江制造”脱胎换骨、赢得先机。
1998年,恒安公司在香港上市,带动了晋江民营企业上市热潮。晋江市顺势而为,专门成立“上市办”,引导企业改制上市,形成资本市场“晋江板块”,迄今,晋江拥有46家上市公司,数量居全国县域前列。
如今,晋江已形成纺织服装、制鞋2个超千亿元和食品饮料等5个超百亿元产业集群,全市拥有中国驰名商标42件、中国名牌产品13项。
在一年一度的中国(晋江)国际鞋业暨国际体育产业博览会上,一位客商在了解安踏运动鞋(2017年4月18日摄)。新华社记者宋为伟摄
工人在位于晋江市的安踏集团生产车间内工作(2月24日摄)。新华社记者宋为伟摄
改革创新,既要传承成功经验,更要解答新的时代命题。
传统产业如何推陈出新?高成本环境下如何宜业宜居?新型城镇化如何实现以人为本?一路走来,“晋江经验”不断与时俱进,不断知难而进,从最初单一的经济发展,拓展到产业、城市、生态、文化等全面发展。
——产业转型提档升级。
在晋江洪山文化创意园,耸立着一头半身肌肉、半身机械的犀牛雕塑,成为了“晋江制造”转型升级的生动写照:既厚植传统、更拥抱时尚,为制造业输入设计、智能、文化创意等新鲜元素,推动二产与三产融合发展。
——城乡面貌改天换地。
农村工业化早早兴盛,也留下了城市化滞后的发展短板。直面痛点,晋江秉承“为民建城、为民管城、为民创城”理念,以“全市一城、城乡一体”的布局推进城市建设,改变“城市不像城市、农村不像农村”的“特大镇”旧貌,致力打造“让本地人留恋、让外地人向往”的中小城市样板。
——民生福祉大幅提升。
“待遇均等化、保障全覆盖”“来了都是晋江人,晋江都是一家人”“城里乡村一个样、新老晋江人一个样”……这些在本地流行的口号,也正是“打工族”罗树生作为“新晋江人”的真实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