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举办古琴音乐会 听众如痴如醉(图)
古有名师温陵传
“古琴在泉州的历史悠久,可惜很多泉州人对这段历史并不了解。”泉州六艺学堂负责人黄罗及介绍,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古琴以及古琴和泉州的渊源,他们不定期举办古琴雅集,将古琴与洞箫、诗经、南音等各种传统文化元素结合,吸引了古琴爱好者前来学习。此前,在他的邀请下,原今虞琴社社长戴树红老师曾到泉指导交流。
“泉州是历史文化名城,在其辉煌的历史长河中,有一段短暂但又非常精彩的古琴演奏活动繁盛时期。”曾家阳说,提起泉州的古琴史,都绕不开近代泉州最著名的两位琴师黄渔仙女士和周子秀先生。
黄渔仙生于1886年,卒于1982年,婚后从夫姓黎,常署名黎黄渔仙,是泉州近代著名的才女。黄渔仙师从泉州著名古琴家周振高习琴,13岁又拜画家丁应梦等人为师。1904年,她远嫁湖南,24岁时丈夫病故。不久她移居湖南长沙,先后在湖南汉寿、湖北宜都两县当小学教师,教授古琴与图画。1920年黄渔仙参加了上海晨风庐琴会,演奏了《普庵咒》《平沙落雁》和《醉渔唱晚》三首名曲,技惊四座。在此后的10多年中,她也参加了上海、苏州的好几场琴会,常弹《平沙落雁》和《醉渔唱晚》。当时,黄渔仙已被称为“南派古琴名师”。后来,黄渔仙女士回到泉州黄氏老家,她爱泉州,晚年自号“温陵老人”。曾家阳当年就曾在泉州亲耳聆听过黄渔仙抚琴,“应该是1981年元宵节期间,第一届泉州国际南音大会唱的欢送宴会在中心市区工人文化宫的音乐厅(歌舞厅)举行,当时黄渔仙老师曾上台弹琴,这或许是黄渔仙最后一次在公众面前弹琴了。”
另一位名师周子秀先生,秀才出身,以前到南洋,新中国成立前才回国。他弹的曲目有《捣衣》《渔樵问答》《高山》《流水》和《归去来辞》。周子秀先生当时在泉州还授徒传艺,也曾和弘一大师交流琴艺。1956年在泉州群众戏院举办了泉州市第一届民间乐器会演,周子秀还上台弹奏古琴。弘一大师逝世后,有关部门筹备弘一法师纪念馆,周子秀特地从东南亚送了一把古琴过来,赠作馆藏品。如今,这把琴仍然静静地躺在纪念馆里,向过往宾朋诉说着当年泉州的琴事。
李雅珊认为,古琴曲深藏泉州的文化特质,只有透彻领悟泉州文化的精神内涵,才能体会到古琴中蕴含的人文情怀,才能弹出古人独有的韵味。
今育知音古琴兴
古琴在春秋战国时非常繁荣,直到清朝中期、后期都在发展,鸦片战争后逐渐衰落;上世纪50年代,全国会弹古琴的还不足100人。让人感到欣慰的是,上世纪80年代以后,古琴艺术得到了恢复和发展,目前国内外会弹古琴的人可能已经逾万。近年来随着传统文化的日渐复兴,喜欢古琴的人日渐增多,据称国内古琴爱好者总人数已达40万。
“泉州古琴艺术的发展让人感到乐观。”曾家阳认为,古琴艺术现在已经呈现蓬勃发展之势,有不少人通过不同的渠道接触、了解古琴艺术。古琴作为一门古老的乐器,拥有越来越多的泉州知音,每次大型的古琴弹奏会总是受到热烈追捧。
“古琴入门并不难,只要喜欢就能学会。”黄罗及说,古琴其实离现在的人们并不遥远,比如电影《知音》《秦颂》等,里面都运用了古琴艺术。
“自从2003年12月古琴艺术被列入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近年来其在泉州的传播和推广也日益活跃,目前学琴的人数不断增多;古琴班里,也吸引了不少市民和师生前来参与。”李雅珊说,“我不知道如今是不是古琴最好的时代,但这应是古琴走向兴盛的时代。”
“泉州的古琴复兴指日可待。”翁副馆长表示,只有深入认识古琴的本质内涵,继承中华琴学的精粹,并将数千年来琴文化中最优秀、最精华的成分结合今日时代的精神来发扬,让更多的人得到琴之大益,才能真正弘扬古琴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