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委会出资购买2000棵三角梅 扮靓田园风光村居新风尚
林成荫,树成行,花成簇,田成方,家家门前大盆栽。这是记者近日走访安海镇曾埭村见到的花园般景象。
日前,曾埭村出资8万元自行采购了2000棵三角梅,除了部分种植在村道两侧,其余全部分到家家户户,全村平均每户人家都免费领到了两棵含苞待放的三角梅。本报记者_柯明娇秦越文图
村委会出钱每家每户认养两棵三角梅
01
村民黄金锡正在家门口修剪刚分到的两棵三角梅,虽然还未见花开,但叶子绿油油,长势良好。“我本是爱花之人,老伴给我取外号‘花婆’,这次村里将三角梅种到我们家里来了,大家都很欢喜,我这个‘花婆’更是开心。”黄金锡笑着说。
每天,黄金锡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看看家里养护的花花草草长势如何。这几日,两棵三角梅成了他重点看护的对象,“三角梅开出的花很鲜艳,非常漂亮,我很喜欢。”
在黄家门外的村道边上,有几棵村里种下的三角梅,花开正艳(如图)。曾埭村主任黄维满告诉记者,这得益于黄金锡的悉心照料,他常常特意找来鸡、鸭粪便等有机肥料浇灌。
“化整为零,将三角梅分到户,大家养花热情高涨。一方面减轻了村委会的养护压力,另一方面也激发群众爱护和美化家园的意识,等几个月过后,我们再看看谁家的花养得最好!”黄维满介绍,这个做法,源于村委会某一次到厦门考察,看到厦门街头的三角梅盛开,壮观漂亮。
“三角梅易于栽植,又具有观赏性,一年可以开花三至四季。”厦门之行后,村委会萌生了将三角梅规模引进曾埭村的想法,也计划借此形成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一项特色。“我们将三角梅在全村推广开后,也教育村里的孩子养成爱护花草的习惯,不乱摘路边和家里的花草。”
记者在许多村民家门口看到,大部分三角梅都换了大盆栽种,还添加了不少土壤。村民黄女士说,除了下雨天,她每天都要给这两棵三角梅剪剪叶子、浇浇水,希望能早日开出花来。
沿着曾埭村的环村道走,只见外曾溪沿岸种植的香樟树和三角梅相互映衬,让人赏心悦目。据介绍,早在2014年年底,曾埭村就以村民认栽的形式种下100棵香樟树。村民每认栽一棵,村委会就将其名字刻在树池旁。
推进田园风光建设致力打造安平生态公园的后花园
02
田间小路上,空气清新,站在安海曾埭村高处往下望,房屋鳞次栉比,花草树木环绕其间,天然沟渠纵横交错,浓郁而独特的乡村气息扑面而来。
曾埭村党支部书记王美英告诉记者,曾埭村世代大多以农业为主,村民对土地的感情很深,村中农田保存完好。目前,借助天然优势,曾埭村正在大力推进田园风光建设。
穿过外曾溪,向着田间小道走,一片约72公顷的宽阔平整的农田如一幅画卷展现在眼前。正值初夏,田间黄绿交错,丝瓜花藤架满整片农区,还有绿油油的水稻。田间水沟纵横,远处树林环绕,王美英自豪地说,望得到树的地方就是曾埭。
近两年来,曾埭村相继在田间小道边种下了300多棵菩提、凤凰木、紫荆花、黄槐花等观赏性树木。“我们正逐步推进,未来还计划种植观赏果树,还要在池塘边种柳树,在池塘里放鱼苗、种莲藕,造鱼塘……”由于安平桥生态公园背靠曾埭村,王美英信心满满地说,未来曾埭村将致力打造成“生态公园的后花园”。
今年以来,曾埭村被确定为福建省“千村整治、百村示范”创建村和晋江“最美乡村”创建村。创建号角吹响后,曾埭村全民动员,除了保持村庄道路硬化、亮化、卫生保洁等之外,还继续推进田园风光建设、污水管道改造、农贸市场扩建等一系列工作,并将建设敬老院、文化广场、景观公园等,加快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步伐。
村情简介
曾埭村位于安海镇西郊,东与壳厝毗连,西南隔溪与南安水头镇朴里交界,辖曾埭、东井2个自然村,全村人口近2700人,域内设有五埭小学,物产丰富,常年盛产水稻、丝瓜等农作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