坊间的书画能人教过书当过设计 最挚爱的还是写字作画
几年来,在陈埭文化中心四楼的一间活动室里,每天总能看到一位留着一头长发的中年人在那里俯身作画。这位中年人叫杨伟雄,这间不大的活动室,装满了他的艺术生活,纸墨笔砚满满皆是,还有一幅幅正在绘制或是已经完成的图画。
父辈启蒙走上书画之路
01
说起身边谁在文艺方面的造诣让人印象深,陈埭南霞美和陈埭文化中心的人们总会提到这个留着长发的、有着艺术气息的杨伟雄。杨伟雄今年53岁,陈埭镇南霞美村人,晋江市美术家协会会员。
从年少时期学习毛笔算起,杨伟雄接触书法和作画已经四十年有余。杨伟雄的父亲曾经也是一名乡村教师,后来到晋江市文化馆工作。杨伟雄还在读小学时,他们一家人便跟随他的父亲住在了文化馆里。
“每天跟文化的东西打交道,受到了不少熏陶。”杨伟雄说,从10岁开始,他的生活环境里就总能接触到关于书画方面的刊物和作品,加上自己的父亲也是一名善于写书法的人,经常教导他要学习书法。杨伟雄说,教导他写毛笔字的还有父亲的一些朋友,他们闲来就一起研究关于书法的事。而一同学习书法的还有自己的哥哥,杨伟雄说,他的哥哥后来定居香港,但也是从小就能“写一手很漂亮的字”。
而正是从小就常与“文化”打交道,比较早读书,杨伟雄18岁的时候就从学校出来教书。1981年,他受聘到江头小学教书,那时候教书还没有具体教哪门学科,除了教语文和数学等主要课程外,他还教自己最拿手的美术课。出于对书画美术方面的热爱和对提升自己书画方面水平的渴望,1986年,杨伟雄从学校辞职,继续寻求在美术方面深造的机会,那一年,他考取了福建工艺美术学院,主攻油画。
分到鞋企迸发黄金时期的一杯羹却未能“与时俱进”
02
经过三年的专业学习和积累,杨伟雄的书画功底得到了比较好的提升。1989年,毕业之后,他又回到学校教书,专门教美术,但这次教书的时间并不长。
上世纪90年代的晋江正值民营企业遍地开花的时期,尤其是陈埭的鞋业。杨伟雄也看到了可发挥技能的机会。1991年,他再次停止自己的教书生涯,和父亲在陈埭开了一家设计和印刷的商店。类似这种设计和印刷的商店在当时的陈埭乃至晋江还算罕见,从事设计和印刷生意的那几年,他们曾给很多企业设计过商标、印刷制作过广告板。
从事设计和印刷,杨伟雄发挥的是自己的手艺技能,纯手工绘制商标,设计的商标也颇受企业认可,那些年,他们也算是抓住了制鞋企业迸发的黄金时期,分得了一杯羹。
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电脑的普及,手工制作商标、手工刻印刷板的做法也渐渐失去优势,工作效率的劣势显现,手工逐渐开始被电脑取代,而杨伟雄和父亲虽有工匠精神,但是因为没能学习运用好电脑操作,渐渐失去了自己的市场。
“虽然没能跟上商业发展的脚步,但我们有手艺,还可以做我们擅长的事。”后来,杨伟雄收掉了自己经营的设计商铺,继续钻研书画,继续教书。
画人物为主最擅长作关公画像
03
离开“商界”的杨伟雄,更加专注于书法和绘画的制作。之后,他受聘到晋江市老年大学教书,不定期去教老年学员学习书法和绘画,并回到了陈埭文化中心工作。为了支持镇里人发展文化事业,镇里还特意腾出一间活动室,专门给杨伟雄进行书画创作。如今,更多的时间里,他都会到这间书画室进行他的书画创作。
杨伟雄虽然都是上午时间出现在书画室工作,但实际上他的工作时间从前一天晚上就开始算起。“晚上的时间安静,适合思考。”他说,除去外出的情况,每天晚上他就一个人在房间里构思,构思第二天的画要怎么创作,包括画里人物的动作、表情、着装服饰、色彩等等。到了第二天上午来到画室,再将在脑海里构思好的画面呈现在画纸上。
生活在闽南,经常能接触到佛教文化,这也让杨伟雄的作画风格发生转变,慢慢从油画转变为国画,在他的国画作品里经常能看到一些佛教的元素。他目前画得最多的是人物画像,以套画为主,主要有关公(三国的关羽)像、十八罗汉像、八仙过海像,还有十二生肖人形画像等。其中,画得最擅长、也是最“高产”的则是关公画像,他说,自从他开始接触绘画,画过的关公像有数百幅。“关公象征着正义和义气。”杨伟雄说,这也是他爱画关公的原因。
目前,杨伟雄还兼任陈埭诗联书画社副社长兼秘书长一职,除了作画,他也致力于陈埭文化事业的发展,不定期和一群“书画朋友”一起到村里、进学校,写字作画、写诗、写联,进行书画教学和交流。记者_王诗伟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