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明胶门事件”文章又开始流传谁 紧咬着“乌龙”事件不放
一个月前,蜡笔小新食品(01262.HK)公布了2015年度业绩报告,截至2015年12月31日,该公司2015年度取得营收约10.474亿元(人民币),较上年同期减少约7.2%,2015年度净亏损人民币3.382亿元。
蜡笔小新在公告里表示,营收下滑主要是因为2014年3月的毒明胶事件带来的负面影响。
两年过去了,尽管“明胶门事件”之后,福建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证实,“蜡笔小新”产品符合相关食品质量标准,但企业受到的影响却没能随着“一纸证明”消融。甚至在近日,微信朋友圈不少关于“明胶门事件”的文章又开始流传,大有“冷饭新炒”的苗头。
是谁紧咬着“乌龙”事件不放呢?
以微信、微博为代表的新媒体平台,为信息快速交互提供了捷径。新媒体不仅改变了以往信息传播单向化、中心化的特点,还极大增强了公众的话语权,公众不仅能自由表达观点、看法,而且他们的观点能够被很多人看见、听见,甚至会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也因此,新媒体的这些特点为不实信息的生存提供了土壤。
从消费者的角度来说,食品安全问题关系每一位消费者的切身利益,食品安全事件频发的当下,消费者难免有“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谨慎心理。重视食品安全,这是好事,然而,消费者应当要有自己的判断,不能被不实的舆论所“绑架”。
以这次重炒的“明胶门事件”为例,微信朋友圈流传的文章,均以2014年3月15日央视《每周质量报告》部分视频内容为主,内容几乎一致——一件已被证实是“乌龙”的事件。而这件事能被重新翻炒出来,无不是因为其添加的自拟标题,够唬人、够吸引眼球。
事实上,在两年前的“明胶门事件”中,雅客、金冠、蜡笔小新并不是主角,然而两年后,消费者已经不关心出现问题的明胶是谁生产的,但是他们却记住了当初“明胶门”涉及的企业和品牌,因为在生产链条上,品牌企业是直接对接消费者的。
面对真真假假的讯息,企业要重新建立起消费者的信任度,一方面可以借力权威机构和拿起法律武器,为企业正名和维权;另一方面,企业就必须拿出更具说服力的产品,毕竟打铁还需自身硬。(王文通)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