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试点中小学教师职称改革 小学老师也能评高级职称
合肥市第20中学的80后教师李祥刚刚评上小学高级教师,距离他上次评上中级职称已经过去了整整12年。
“很多同事中级评完,要等一二十年,有的等到退休都没有评上。”李祥感慨道,“多亏了这次职称改革,否则不知还要排队到什么时候?”
中小学教师评高级职称难,尤其青年教师更是“难上加难”。因为职称问题,青年教师的成长遇到天花板,没有了“奔头”,由此产生“船到码头车到站”的职业倦怠,势必影响到自身的职业发展,也会给日常教学带来负面影响。
为了打破体制坚冰,2017年下半年起,合肥高新区率先启动中小学教师职称改革,变“单打独斗”为“通盘推进”;变“论资排辈”为“优胜劣汰”;变“结果导向”为“过程严控”,取得了阶段性成效。据统计,全区2017年全年参评高级职称评定的中学教师25名、小学教师22名,其中4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占到10人,最年轻的才35岁。
全区统筹核定指标 把蛋糕做大
职称难评,难在指标上,过去高级职称指标“下放”至学校,实行“一校一核”。也就是说,每个学校的指标是相对恒定的,只有老教师退休了,才能空出来一个指标。由此造成“60后早评上,70后巴巴地等,80后、90后没指望”的尴尬局面。
70后的合肥兴园学校校长杜夕龙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他所在的学校共有40名在编小学教师,按照8%的比例进行计算(按照规定,小数点后的数字超过8方可进位——记者注)“也就是说,3.2个指标,实际上只能计作3个,学校无法‘最大化’地利用指标。”
此番改革,教师职称岗位纳入全区统筹核定,由此扩大了基数,2017年新增高级岗位指标3个。统一核定,中学高级岗位10个,小学14个。
“如同土地流转,小田变大田,推平了田埂地沟,扩大了土地的有效面积。”杜夕龙举例解释道,“整合全区资源,从而实现集约发展,把蛋糕做大。”
更让杜夕龙没有想到的是,去年他所在的学校有3个教师同一批申报,最终通过竞争都评上了高级职称。“如果搁在以前,一个学校只能报1个名额,如果最后在市里通不过,这个名额就等于浪费了,大家都会因此产生怨言。”
不再论资排辈 同场竞技胜者出
“过去是在吃大锅饭,校内教师争一个碗里的指标,资历所占的权重肯定比较大,或多或少存在论资排辈,青年教师自然吃亏。”在合肥市桂花园学校校长孙明东看来,“现在必须与全区的候选人一起‘开放式’竞争,老教师与青年教师同场竞技,优胜劣汰,评不上,谁都无话可说。”
本次职称改革破除以往评审惯例,改变区教育部门既当裁判员、又当监督员的现状,引入第三方评审机制,实施“史上最严评审”,分别开展高级职称材料评审和“无生上课”,确保评审公正。
“考试顺序随机抽定,纪委委员全过程监督,全过程录像,教育部门只负责过程把关、监管。”合肥高新区社会事业局教育处处长叶光华介绍说,最后根据教师综合打分成绩,从高分到低分,择优或者等额推送最优秀的教师参加市级评选。“彻底杜绝了评审过程中打招呼、走后门等不良现象。”
“‘无生上课环节’尤为重要,如同参加高考一样,谁都不知道最后结果如何,只能精心准备,最后靠实力说话。”作为全程参与者,李祥感触颇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