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试点中小学教师职称改革 小学老师也能评高级职称
值得一提的是,职称改革也让老教师看到了希望。2016年,孙明东所在的学校空出一个指标,但因为自己的校长身份,他主动放弃参评。“这一次,是全区的人一起竞争,于是我就报了。”
孙明东终于在退休之前评上了高级职称,距离他评上中级职称已经过去了17年。作为区里的名师,有了高级职称这个条件,他将向“特级教师”的评定发起冲击,为自己的职业生涯画上圆满的句号。
2017年合肥高新区教师高级职称评选过关率达到96%,比2016年提高16个百分点,高于全市80%的通过率,真正实现了“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的改革初衷。
从考核教师“如何教”到考查学生“学得如何”
“通过职称改革,青年教师的优势得到凸显,他们平时乐于参加各种教学大赛,擅长信息化教学,获得的荣誉相对较多,都成为了加分项。”合肥高新区社会事业局教研室副主任张志良说,职称改革让青年教师看到了专业成长的“曙光”,他们在教学改革中起到带动作用,很多老教师的热情也被调动起来。
“过去开展教研活动,要派任务,现在大家是主动申报。”他向记者提供了一组数据:2016年全区参加安徽省中小学教育教学论文评选活动的文章是52篇,2017年是48篇,而到了2018年,论文篇数增长至107篇;2018年全区教师“一师一优课”数量、科研论文数量、全国创新课堂获奖率分别较上年提高122%、223%和357%。
“过去评职称,将要轮到你的前两年,你才会去准备,而现在,需要早作准备,长期坚持。”据孙明东分析,本次改革,教学业绩占30分,成了重头戏。
在他看来,过去评职称偏重“材料”,现在侧重考核教师“真正的教学能力”,更加注重学生的接受水平。
他介绍,因为职称评定的导向作用,现在各校的校长基本上都在班级代课,坚守在教学一线,并且主动学习信息化教学方法。
“虽然大家过去都是名师,但现在都意识到不能吃老本,必须跟上教学改革的步伐。”孙明东说。
“从考核教师‘如何教’,到考查学生‘学得如何’,说到底,职称改革的终极目标是激发教学改革,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不仅让教师受益,更要让学生受益!”孙明东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