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驻村:振兴乡村挖掘资源带头人缺乏 要做好村民的保姆

华西都市报   2018-01-31 16:23

­  成都冬日的清晨,扑面而来一股清冽的风。家住蒲江的余水洋顾不得寒冷,早晨7点起床,稍作收拾便匆匆赶往西来镇。他每天坚持在8点前赶到单位,两年多以来,雷打不动。

­  余水洋是重庆人,从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博士毕业以后,参加蒲江县的人才引进计划来到西来镇工作。在他看来,放弃科研扎根基层,是从冷冰冰的书本走进烟火气息的人情味里。

­  如今,余水洋不仅是西来镇的一名工作人员,更兼任了铁牛村的驻村干部,村上的大小事宜,都有他的身影。虽说不再从事科研工作,但专业知识并没有落下,专业是作物遗传育种的他,也渐渐地找到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

­  “他乡”变“故乡”

­  博士扎根蒲江基层

­  算起来,今年已经是余水洋来到成都的第十三个年头了。

­  余水洋是重庆人,2005年高考后,面对自己还不错的高考成绩,他却在填报志愿这一关卡住了。选择到成都深造,背后的理由让人哭笑不得,“重庆太热了,我想换个地方。”于是,紧邻家乡又气候宜人的锦官城成了19岁的余水洋心中理想之地。

­  不过,让余水洋没想到的是,这个选择让成都从“他乡”变成了“故乡”。他一路在成都从本科读到博士,直到2015年从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毕业。

­  余水洋的专业是作物遗传育种,找工作时,他偶然了解到蒲江县的人才引进计划,恰好要对口招作物学方向的毕业生,“这里离家挺近的,方便照顾父母。”抱着试试的心态,余水洋第一次来到蒲江。

­  到蒲江的路途上,沿路茂密的植被和农民园子里栽种的果树让农学出身的他分外敏感,“这里的自然生态环境很好,特色农作物种植很有优势,我希望能够结合我的优势,在专业方面有所发展。”

­  为此,他婉拒了到北京、上海等地科研机构工作的机会,放弃了原本相对擅长的科研工作,“继续做科研,我可能会成为这个领域的专家,但跳出来从事别的工作,才更能感知世界的人情冷暖。”

新闻推荐

频道推荐
  • 黑龙江省高考实行“3+1+2”模式
  • 2025年吉林省考分数线公布!成绩查询入口:
  • 2025年湖南省考成绩查询入口:湖南人事考试
  •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