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槽不跳槽成了忧虑 工作稳定怀疑自己不上进

中国青年报   2017-12-21 15:36

­  “工作要让人收获很多东西。钱,只是最表面的东西”

­  调到民生栏目后,林沐还是觉得,自己做的事儿“和理想中的新闻差得远”。

­  他的主要工作变成了和社区里的大爷大妈聊天,报道内容是“供暖不够热”“存款打到别人卡里”这类“鸡毛蒜皮”的事。今年春节前,领导给他派了任务:去超市称量瓶装饮料有没有缺斤少两。他忙活了一周,得出了结论:全部足斤足两。

­  看到自己做的节目播出时,林沐自嘲地笑了,“我做的这是啥?这不是神经病么?”

­  体制内的工作像个围城,里面有人想出来,外面有人想进去。在成都一所二本院校读传媒的湖南女孩晴子一直被这种观念困扰。招聘季来临,妈妈千叮咛万嘱托:“最好能进四川电视台,或者《华西都市报》,最不济也要去地级市的日报吧。”

­  “人家才不要我们这种二本的学生。”

­  “那就回来考公务员!”

­  两年过去,晴子母女仍在纠缠。毕业之际,她因为喜欢极限运动,去了一家运动类的自媒体平台,平时玩蹦极、滑板,周末去城市周边的深山里野营,尝试没什么人走过的徒步路线。玩够了,又去一家刚开业的青年旅舍当店长。如今,她没有全职工作,一份兼职是咖啡师,同时参加公益支教。

­  两份工作的月收入,合起来不过3000多元。可晴子列举了一长串工作的好处:咖啡店的老板是位和蔼的美国人,总和她练口语;店里每天只来三四十人,下午能安安静静看本书;咖啡师可以随意喝咖啡,新进的印度尼西亚咖啡豆好喝得不行。至于大凉山区里那群接受支教的孩子们,“你今天掐了一朵花,他们会漫山遍野地找,明天给你扎一束。”还有的孩子翻山越岭三小时,从家里背了颗青菜回来,让她尝尝鲜。

­  “工作要让人收获很多东西。钱,只是最表面的东西。”晴子总结说。

­  她唯一一份做过半年的全职工作,是在青旅当店长。当时的老板除了还没装修完的房子,什么都没有。晴子穿着工作服,踩着梯子给屋子涂鸦,和老板租辆面包车,手拉肩扛,跑遍全成都淘老家具。她看到别人家一把镇宅用的桃木剑,喜欢得爱不释手,最后花20块钱买了回来,供在旅社的大堂里。

­  她招募了第一批志愿者,把青旅上线到订房网站,旅社开始盈利。老板高兴地说:“我们可以享清福啦!”不仅要给她加薪,还愿意给她一个月的假期。在老板的设想中,以后再没大事要做。

­  可晴子认为,当工作失去建设性时,还要继续下去么?

­  去年,一项网络调查显示,70%以上的受访者认为,工作是为了“成就自己的事业”,另外有五成人认为“工作是用来实现梦想的”。相比之下,觉得工作是用来赚钱的人数比例,低至前所未有的62.6%。

­  晴子将自己的想法和盘托出:旅舍还可以变得更好。公共区域应该放映电影,天井铺上草坪,摆上看书的桌椅,大堂里还要添一台乒乓球桌。可老板不想再“折腾”了。

­  半个月后,尽管老板再三挽留,晴子还是选择了离开。

­  她想做“有意义”的工作,最近的想法是去支教组织当全职教师。阻力则来自于父母。他们总发信息,问“国考开始报名了,要不要帮你报”。或者告诉晴子,邻居家孩子也回湖南了,现在生活特别好。她通常不会回复这些信息。

­  一天深夜,手机突然响了,母亲给她发来一篇文章,题目是《父母老了,孩子却距离你越来越远》。

新闻推荐

频道推荐
  • 2025年河南新高考时间确定
  • 黑龙江省高考实行“3+1+2”模式
  • 2025年吉林省考分数线公布!成绩查询入口:
  •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