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毕业生预计820万 95后毕业生现“慢择业”现象
创业中历练 试错中成长
而年轻人之所以给社会造成“慢就业”的印象,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很多在老一辈人眼里算不上“正式”的工作,事实上却为年轻人就业提供了新渠道。 来自北京林业大学大四的学生胡锦煜,英语专业的她,选择了做一名插画创业者,通过经营公众号和淘宝店,将自己的作品输出成商业产品。
北京林业大学2018届毕业生 胡锦煜:在你定性之前吧多做一些尝试一定是好的,之后你可能有二三十年都可以用来努力工作赚钱,但是你只有前面可能从十几岁到二十几岁这一段时间来摸索,在不断地尝试中其实也是一种成长。
调查显示,大学生的选择更加开放、多元,开淘宝店铺、做商业插画师、私人摄影师等非常独立又自由的职业,让一些学生能够以此为生,所以毕业后并不急于去找一份固定的工作。
毕业生“慢择业” 用人单位调计划
面对部分95后毕业生慢择业心态,一些高校、企业也正在做出调整和规划。而有关专家也提醒学生,慢择业过程中,需要尽快进入规划状态。
调查中,记者发现,以往,大型的央企、国企会把招聘优先放在秋冬季,甚至不在春季招聘中投放计划,但随着现在部分95后毕业生择业心态的变化,企业需求和学生选择之间形成了一个招聘时间差,对此,很多企业做出了相应的招聘调整。
首都经贸大学就业指导中心主任 姜蓓蓓:现在,比如说它今年预计招100个人,那么他可能会拿出近三成的岗位,放到明年春招再招聘。企业在招聘的整个流程,更加的精简和有效,对于一些优秀的人才,他会在直接发这种绿色通道卡。
谨防不理性“慢择业”变成“懒就业”
调查显示,在慢择业中,一部分毕业生是为了更高质量的就业或者进行更好的人生规划,但仍有一部分毕业生并非理性。在应届生求职网所做的调查中,选择慢择业人群,有超过60%的受访者曾经有过职业规划,但并不清晰;近20%的受访者并没有清晰的职业规划,且非常迷茫;拥有非常清晰的职业规划,知道自己将来做什么的仅有20%。一些高校就业中心负责人表示,不理性的慢择业可能发展成为懒就业、怕就业,对于即将走向职场的95后学生而言,自身要进行合理的定位与分析,高校也需要加强引导,进行清晰的职业规划。
清华大学学生职业发展指导中心副主任 沈若萌:(高校要)搭建整个职业发展辅导的支持体系,学生大一一进校,一直到他的最终的择业完成为止,包括课程,职业的辅导,职场职业的教练计划等等,让他在自己人生的每一个生涯阶段都对自己想干什么,该干什么和能干什么有一个相应专业的支持和精细化的辅导。
责任编辑:许丹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