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学怎么样?办学水平如何 为何能多次拿创新奖
学生和“青椒”一起“玩”到深夜
在交大闵行校区土木环境楼里,临近半夜,一屋子仍然灯火通明。这里正在进行的,是晚间课程“创新结构模型设计与制作”。这门课是交大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土木工程系在全国首创的课程,由于一堂课有1个小时的理论讲解再加上5个多小时的模型设计、制作、加载,学生们经常和老师一起从傍晚6点半一直“玩”到深夜下课。
“记得有一次半夜,学生家长打电话来问学生在哪儿。”上海交大结构设计竞赛指导团队的负责人宋晓冰说,“回复说在上课,家长起初不信,说从没见自己孩子这么用功过。解释了半天,家长才相信。”
据介绍,这门课的雏形是为全国结构设计大赛准备的赛前培训,但作为带领交大学子获得10届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一等奖的“老将”,宋晓冰并不满足只教会学生比赛,他希望让那些没有比赛的学生也能得到全方位的能力提升。
青年教师陈思佳上一节课的节奏就是“5个加”:先是长达5小时的模型设计、制作、加载,比如一个承重建筑模型,不断往结构上加砝码;之后,就是长达5秒钟的惊心动魄,“还要上最后一块砝码,小心,稳住!”而最后,就是0.5秒钟的“灰飞烟灭”,模型必须达到极限被压垮塌。最初课上到半夜时,保安大叔经常头疼,一催再催,后来保安大叔也跟师生们“玩”到一起下班。
“本来看似很枯燥的课程,用这种模式教希望能够有趣一点。”12年前,陈思佳还是首届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获得一等奖的学生,她告诉记者,土木系不大,一届只有五六十人,每一个青年教师都在想如何通过教学方式的创新,集中提升学生能力。
她介绍,上海交大结构设计竞赛指导早已淡化了传统的报名集训模式,从“以赛代练”转型为“以教代练”,融入课程教学,“现在我们土木工程系任何三五人组队参赛,都不输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