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高校诗社的艰难倔强生长的背后 热爱诗歌学子的坚守

北京日报   2017-11-01 10:43

­  诗刊调查

­  印再少,却是青春纪念册

­  在第三届诗歌节上,19所高校诗社带来了其编辑、出版的13种诗歌刊物。很多老诗人都发现,他们当年上学时的刊物至今还在。中国石油大学的海燕文学社已有63年历史,刊物《海燕诗集》《海燕文学》也有63年了。海燕文学社社长吴建邦说,《海燕诗集》每年有春季刊、秋季刊,今年9月,登载有几十位学生和教师诗作的秋季刊已经面世,这本80页的诗刊印了500册。“这是我们石油大学的原生态刊物,很多人一直珍藏。”

­  校园诗刊见证了无数校园诗人的成长轨迹。马小贵目前在中央民族大学攻读现当代文学硕士学位,新近获得北大“未名诗歌奖”。从上大学开始,他就在中央民族大学朱贝骨诗社创办的《朱贝骨诗刊》上发表诗歌,至今已有十几首。在马小贵的内心深处,一年一期的《朱贝骨诗刊》就像是纪念册一样,记录了青春记忆。“我刚入学的时候,更多是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忧郁、痛苦、快乐,是面对整个世界唱歌、讲话。”

­  据调查,这些诗社刊物大多一年出一两期,甚至有几年出一期。一本刊物中,一位作者往往能有几首诗的入选机会。尽管多年来已形成了征稿、编辑、排版、印刷的固定流程,但人才流失已成为最新面临的问题,因为新媒体的兴起,许多刊物的编辑、美术人才不断流失,因此,校园诗刊的坚守也同样举步维艰。

­  事实上,不是所有的大学诗社都有自己的刊物。中国政法大学诗社因为经费的问题,一直没有创办诗刊。温新格目前是政法大学校报文艺版编辑,几十年前诗人海子也曾经承担过这个角色。但和海子所处的时代不同,诗歌如今在政法大学早已边缘化,“我们校报、校刊都没有专门的诗歌栏目,只是偶尔会零星发些诗歌。”

新闻推荐

频道推荐
  • 2025年河南新高考时间确定
  • 黑龙江省高考实行“3+1+2”模式
  • 2025年吉林省考分数线公布!成绩查询入口:
  •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