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初中生田间地头学农一周 校长开导家长要缓解焦虑

中国青年报   2017-10-30 11:26

­  郭涵校长顺势开导家长们——

­  对于孩子的学业规划、职业规划、人生规划,家长不要强加自己的意愿。目标要现实,不能全是清华北大常青藤,避免职业崇拜。家长要接受现实,孩子能够自食其力,拥有健康的身体,现在打下基础,将来能为社会作出一些贡献,给予孩子获取幸福的能力,家长就尽责了。

­  青春期的孩子逆反很正常,证明他要独立、要表达,但是他们的能力却达不到自食其力,所以内心有很多矛盾痛苦。所以,家长要理解这个阶段的孩子,学生是人,有主观能动性,不能当成自己塑造的对象。

­  当然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家长要平等,要能聆听,要根据孩子的智力结构、情商、兴趣去制订孩子的人生规划。

­  教育要看得宽,要超出一间教室、一个操场、一所学校;要看得远,要超过一堂课、一个学期、一个学年;要看到孩子整个漫漫人生的发展。

­  郭涵认为,家长焦虑的根子,是在各类教育机构的煽动下,大家无暇打开心胸放眼未来。学农就是一个案例教学,让我们看到了孩子在这一周中集体精神的培育,组织纪律性的加强,开阔眼界、增强对世界的认识等教育成果。“而这些成果将是潜移默化的,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阶段。学生享受了过程”。

­  “你永远不知道,脚下的这片土地会给你带来什么样的惊喜。隐藏多年的地下宫殿,尘封许久的神秘村落,不为人知的史前文明,或只是一棵在土中等待被发现的小生命。我恍然大悟,原来眼前这一片绿油油的心形‘大荷叶’就是芋头的叶子啊!我等不及拿到小组里轮流使用的铁锹,手脚并用地在土里刨了起来……”这是北京一零一中学初二年级的一位学生在学农日记中记下的心理活动。

­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的生活教育理论,学农教育就是一个很好的体现。

­  “人和土地有天然的亲近感。悄然无声的土地里孕育着精彩的生命,世间万物在大地的怀抱中繁衍生息。才一周的学农生活,看到自己的孩子如此丰富的情感和想象,写文章如此的信手拈来,家长应该多么地欣慰,我们已在孩子们内心播下了农业的种子,希望家长精心培育,静待花开。”郭涵校长说。(记者 张蕾)

新闻推荐

频道推荐
  • 2025年河南新高考时间确定
  • 黑龙江省高考实行“3+1+2”模式
  • 2025年吉林省考分数线公布!成绩查询入口:
  •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