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初中生田间地头学农一周 校长开导家长要缓解焦虑

中国青年报   2017-10-30 11:26

­  学生在学农课程中学习蒸馒头花卷,图片为他们的创意作品。一零一中初二年级家委会提供

­  物质富足时代的中学生也应体验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幸福感

­  “教育不只是头脑的教育,应该是全面系统的教育。学业不仅是课本上的知识,应该是人生的知识。孩子的经历、见识丰富些,以后碰到人生的各种困难时也能自我排遣。”郭涵非常支持学生多接触社会,并积极地为学生争取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资源。

­  “在这里学农,有一周充裕的时间,课程设置丰富,学生要做很多东西,能增长见识,这对人的一生来讲很有价值。”谈到学农的好处,郭涵说:“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学生要走向未来,就要了解国家的国计民生。比如三农问题、精准扶贫问题等。了解这些问题,需要借助感性的东西。学生通过学农,可以增强他们对国情的了解、民生的了解、农业的了解。虽然程度尚浅,但会有一些学生感兴趣。现代农业比传统农业改变很多,比如一些转基因食品的出现。民以食为天,食品污染问题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也许有的孩子在考大学时对农业感兴趣,走上农业的道路。今年我们学校高中毕业的一名学生,就是因为在中学期间喜欢研究转基因问题,最后考上了中国农大自己的心仪专业。”

­  “自己动手丰衣足食”,郭涵校长有过插队经历,看着自己的学生磨豆腐、纺织、做手工劳动特别亲切,她用过来人的身份告诉大家,“这种亲身的体验和在书本上看到的农业是不一样的”。

­  这次学农,郭涵有意打乱了平时上课的行政班级而组建了学农班级,让大家认识更多的同学,“同伴间在一起住感情是不一样的,同寝经历对这个时代的中学生尤为可贵”。

­  因为对农村、农业、农民,对粮食有着特殊的感情,郭涵说,今天的很多家长、老师也没体验过农村生活。她在教师动员会上说,“先不用讲育人的意义,单说生活中有这么一段学农经历,未来的回忆都充实”。

­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这是学农活动中,学生们三餐前必须诵读的《朱子治家格言》。

­  当他们将汗水滴入了土地,将专注力投入了馒头花卷的制作,同学们对文中含义的理解,恐怕不是平时的背诵那么简单了。有的学生蒸好的花样馒头不舍得吃,装到行李箱里准备带回家送给父母;有的在饼干上刻上老师的名字,送给老师。“学生们学会了感恩,珍惜自己的劳动果实。这难道是目标教育可以达到的吗?”郭涵反问。

新闻推荐

频道推荐
  • 黑龙江省高考实行“3+1+2”模式
  • 2025年吉林省考分数线公布!成绩查询入口:
  • 2025年湖南省考成绩查询入口:湖南人事考试
  •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