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 教育新闻 > 正文

高校讲师“职称墙”不断长高 评审标准常更新

2014-08-14 14:43 来源:中国青年报 0
32岁的张放没有像往年一样备课做教案,实验室的工作也开始收尾交接

“墙里墙外大不同”

  32岁的黄建林是中部某著名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副教授,回想一年前的参评经历,她至今觉得紧张复杂程度“堪比电视里的谍战剧”。

  从一个职称到另一个职称,黄建林总感觉有种说不清楚的东西,私下里,黄建林把它描述为一堵墙,“墙和城不一样。围城是有人想进来,有人想出去。而翻过了这面墙,安全着陆,就没人再想翻出去”。

  墙内的风景美不胜收

  首先是名,“评上副高,才能被称为专家,进入高级知识分子系列,可以在全国流动,有进一步提升的可能和社会名誉。”

  更直观的体现在于利。

  表面看来,似乎只是工资条上的差别:做讲师时,黄建林的年薪接近8万元;在升为副教授后,年薪超过10万。

  更丰富的内涵则是,有资格带一帮研究生干活,这都是收入的一部分;可以独立申报课题项目,可以成为评审专家……

周光礼教授将之总结为“马太效应”

  一个典型的细节是,一些学术期刊编辑看文章时,要看是不是副高以上的。同样一篇论文,如果署名只是一个讲师,编辑可能看都不看就丢到垃圾筐里。

  现实中,大学青年教师形容“三座大山”让他们喘不过气来——教学、科研、房子,这背后,如影随形的就是职称。

  周光礼教授介绍,世界上所有的国家,从博士毕业刚入职到爬到教授职称,收入差距最小的是加拿大,最大就是中国。

  在中国,本来老师的工资就比较低,副教授是个门槛,评不上就关系到教师的生存,“不仅养家糊口不行,还会教职不保。”

  两年前,由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廉思老师领衔的《中国高校青年教师调查报告》为此写下注脚。该调查覆盖了北京、上海、武汉、西安、广州5个城市供职于包括985高校、211高校、普通高校、大专院校和成人/民办高校在内高校的5138名青年教师。

  该调查显示,作为近九成拥有博士学位的高知群体,高校青年教师是高压人群。72.3%的受访者直言“压力大”,其中36.3%的人认为“压力非常大”。

  调查称,多数高校青年教师都是“月光族”,每月能有结余的只占31.3%,23.7%的人收不抵支,11.8%的高校青年教师工作前几年主要靠父母和配偶支持。

  由于生活压力大,不少高校青年教师不得不从事各种兼职,以代课、培训、承揽项目等方式贴补家用,甚至有14.2%受访者以兼职收入为主要经济来源。

  时至今日,这种状况依然没有得到明显改善。

  说起几年前学校4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座谈会上的一个故事,华北地区一位教授唏嘘不已。

  一位年轻的讲师掰起手指算账,扣公积金、扣税、扣房租,一个月拿到手的钱不到3000元,所谓的年终奖要靠天收,为了养家糊口,只有没日没夜的在实验室里干活。

  这位时年35岁的老师担心哪天猝死在实验室,每个月专门花600多元买了一份保险留给女儿,“说着说着,他已经潸然泪下。”(应受访者要求,张放、张智杰、黄建林为化名。)(记者 雷宇 实习生 郭哲 孙珮云)

新闻推荐

加载更多...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上一条:世界大学学术排名500强 哈大第一中国无校进百强
下一条:厦门首个毕业生人才公寓 非厦生源生也可免费居住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