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 教育新闻 > 正文

高校讲师“职称墙”不断长高 评审标准常更新

2014-08-14 14:43 来源:中国青年报 0
32岁的张放没有像往年一样备课做教案,实验室的工作也开始收尾交接

评审中不断上演的升级版则让人眼花缭乱

  以论文发表为例,从最早的要求有两篇以上论文发表就行,到论文等级不断提高,要求必须是SCI(科学引文索引)、EI(工程索引)、CSSCI(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检索的论文,数量要求也在不断攀升。

  张放的博士班同学在另一所高校任教,学校规定要有出国经历,考虑家里经济条件,这位同学自费10多万元去了台湾,没想到刚刚结束访问学者返校,就得到新消息:规则改成新疆等边远地区支教半年以上就行。

  论文的标准也常变动。有时规定年限,今年的算,去年年底的就不算;有时变标准,今年这个期刊上发的论文属于核心,明年评委换了,又不是了。

  梳理多年来副教授评定条件的变化,周光礼教授对现在的讲师们深表同情,“基本来说,如今,985学校最终通过评审的副教授,其难度已经大过了评教授。”

  全部精力用在教学上,是“毁灭自己,照亮别人”

  2009年,张智杰从一所985高校博士毕业,正式踏入大学讲师行列。

  从农村到一线城市,从学生到大学教师,刚入职那会儿,张智杰觉得自己的人生“十分圆满”,她要做的,就是将自己近10年大学生涯学到的东西,好好“倒出来”教给自己的学生。

  为此,她四处听课、向老教师求教,专门买了相关书籍为教学技能充电。

  做课件,讲课,评课,布置作业,课堂测试,期末考评……张智杰将自己的精力几乎都投入到了教学中。

  在第一学年学生测评老师的打分中,张智杰以平均92分的成绩排在院里所有青年教师的前列,“很累但觉得十分幸福”。

  然而,“幸福的日子”却在一次无意看到评选副教授、教授的考评实施办法后,戛然而止。

  张智杰清楚地记得,15页的考评材料里关于阐述教学成果考核部分的笔墨不到两页,剩下满眼都是“论文、项目和著作如何分级别加分”的详细阐述。

  教学成果考核写在文件细则的最前面,但加分项包括:获国家级、省级——优秀教学成果奖、优秀教材奖、教学竞赛奖、精品课程奖、优秀名师称号等。

  “一个刚工作的讲师,怎么可能开设出国家精品课程或者获得名师称号?”张智杰瞬间明白,经常找她代课的同事的时间去哪儿了。

  在一次与已经担任博导的师兄通电话时,对方直接“剧透”:只要不出教学事故,不被一票否决,课好课坏影响不大。

刚成为大学教师那会儿,张智杰觉得肩上担负着光荣与使命,“一面挑着学生明天,一面担着祖国未来”。

  这种光荣甚至影响到了张智杰老家的村民——每当村里有人办喜宴,张家人往往都会被安排在上座。

  可如今,“理想还是败给了现实”。

  而今,张智杰逢人都这样告诫:“教学是良心活,但更重要的是科研。”她的主要精力也已经从教学转移到了写论文、四处求人发论文。

  几年前,云南大学一位副教授坦然承认:大学教师如果想顺着“金字塔”发展,做好教学是基础,但一生把全部精力都用在教学上,是“毁灭自己,照亮别人”。

  激烈的竞争下,高校的讲师们还能有多少心思放在教学上?

  近日广受关注的清华大学女讲师方艳华转岗事件中,世界各地毕业生发来50多封共计4万余字的请愿书,有学生在一篇日志中感慨:“清华学术大牛越来越多,教书教得好的老师却感觉是越来越少。很多老师忙发论文,忙拉课题,忙培养研究生,真正能在培养本科生上花这么多时间而且又如此优秀的老师,很少很少了。”

新闻推荐

加载更多...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上一条:世界大学学术排名500强 哈大第一中国无校进百强
下一条:厦门首个毕业生人才公寓 非厦生源生也可免费居住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