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 教育新闻 > 正文

台报关注托育困局 对照台湾与大陆的幼儿园差别

2014-08-08 17:29 来源:中国新闻网 0
该选择公幼或私幼?随便搜索“幼儿园、公、私”这三个关键词,就会跑出大量指南

对照组:大陆的幼儿园政策

  台湾教育部门今年公布的“优质教保发展计划”,明白承认:“台湾公私立教保机构比例失衡”。教育部门还以大陆为例,强调:“大陆也只有少数私办……台湾公共化教保服务机构之比率确实偏低”。言下之意是,台湾的公幼太少、私幼就读人数太高,所以家长经济负担太重,我们的政策还不如对岸。

  可是,对岸的幼儿园政策,就是砸大钱、推广公立幼儿园吗?

  大陆的政策路线并非完全“大政府”式的公幼,而是积极扶持“收费较低的普惠性幼儿园”。广东市的教育局副局长,接受南方日报访问时,这样诠释:

  “记者:‘政府扶持普惠园,老百姓有什么实惠’?副局长:‘在广州……(幼儿园政策)不是用教育券形式实现,而是通过控制收费标准,规范幼儿园办学的质量水平平等,作为普惠园的认定因素。通过政府补贴成本(软硬件),一方面,普惠园的收费会比较实惠,另一方面,其办学质量也会提高,这对于老百姓都是好事。’”

  “普惠性幼儿园”政策,除了增建公办园之外,更重要的是“公部门管理+民间合办”的思路。南京市政府的说法是:“引导原本价格不菲的民办园放下身段,实现向普惠性幼儿园‘转身’”。

台湾可以学大陆?

  台湾的制度现况是,100个小孩上幼儿园,大概30个上公幼,70个上私幼。这两个幼教世界底下,收费金额、营运模式都差很大。

  假如台湾也走大陆的“公私混合”路线?每100个小孩,变成30个上公幼、30个上混合型、40个上私幼呢?可以预期,经制度性的调整,家庭经济负担必然减轻,托育质量也会相对提升。

  但是,台湾要改革,还需要三项条件到位。

  首先,若无民意基础,由上而下推动类似的政策,恐遭私幼业者反弹——“业者利润绝不放弃”的逻辑,需要更大的社会和政治实力,方能与之斡旋。

  其次,政府对市场的治理能力不足,若无法形成有效自律的公私混合托育制度,钻法规漏洞者将层出不穷,徒留地方官员疲于奔命。

  最后,公幼虽是政府的“亏本生意”,但已经得到福利的人不会轻言放弃,没得到福利的人,也不想扭转游戏规则。这是“利出一孔”的典型困境:“把80%的资源,分给20%的人。剩下的80%的人会不会起来反对统治者呢?不会!他们会想尽办法争着成为那20%的人。”换句话说,如果大家只想着“希望有一天我也雀屏中选,享受优厚福利”,却不肯改变资源分配、不让更多人得到平价托育服务,那也是枉然。

  可以这么说——公共托育政策若无法改革,并非技术上不可行。是政治上的不作为,才导致问题原地踏步。

  套用对岸的话,在公立、私立之外,推动幼儿园的第三种选择,“对于老百姓都是好事。”但是,在台湾,我们能不能冲出这种“二选一”的托育困局?恐怕还要靠老百姓自己争取。(王兆庆)

新闻推荐

加载更多...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上一条:南安籍大学生连办“益教”活动 公园里唱《小苹果》
下一条:河南中学生街头动漫秀 戴黑色头罩被疑恐怖分子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