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 教育新闻 > 正文

厦门初一学生停课学种田 家长质疑:学种地没用

2014-06-23 10:07 来源:东南早报 0

声音
有些家长质疑:城里人学种地没用

  孩子到农村体验种田,家长的心情大抵是相似的——既欢喜又心忧,一边说着“锻炼好,锻炼好”,一边忐忑着“不知是否吃好睡好,不会晒坏累坏吧”。于是,有些家长频发短信给孩子,侧面了解一下孩子是否受得了。

  对于孩子在学期中“停课”去学农,大多数家长乐见其成,但也有些家长不以为然:这个年代的学农没有必要动真格。城市家庭都没有田地,学会种地有什么用?

基地老师释疑:接触自然感受收获

  对此,黄毅煌老师表示,目前,学生种地还只是一种体验。但是,这种体验很有意义,学生通过近距离接触大自然、了解劳动生产基本过程,感受收获的喜悦,懂得劳动的意义。教育的本质是为了人的发展,而劳动技能伴随一生,提高学生的劳动技能素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往更深层次讲,素质教育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田间地头、大自然就是最好的课堂。大自然可以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让他们乐于动手动脑。”黄毅煌说,从这个意义上讲,综合实践相当于在他们心中埋下了一颗种子。

  虽然“到同安种田”被列入厦门全市中小学生的课程表,到同安竹坝农场的厦门市青少年综合实践基地务农锻炼对孩子的好处,毋庸置疑。但由于该基地不大,并不是所有学生都有机会参与,目前只有直属学校的部分学生有机会得到锻炼。为了更好地开展劳动实践教育,厦门不少学校在校园开辟了劳动实践基地,教学生种菜,让学生在校园里接近自然,体验生活。

仍有八成学生“没地”可种综合实践基地打算扩容

  据介绍,教育部文件规定,小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总时间为每学年不少于10天、初中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总时间为每学年不少于20天、高中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总时间为每学年不少于30天。教育部示范基地基本要求是占地6万-10万平方米(100亩以上),能同时容纳1000-1800名学生进行社会实践。

  厦门市青少年综合实践基地黄毅煌介绍说,去年基地投入上百万元添置设备、改造活动场所,基地现在可用面积为9745.6平方米,总建筑面积4567平方米,一次性可容纳600人住宿和用餐。从今年3月开始,基地进入常态化运行,一年拟安排40期约1.5万名学生参加实践。

  2013-2014学年,厦门市中小学生共有371822人,按照每个学生每年需要一周社会实践活动的要求、一年安排40期常态化社会实践活动计算,每期安排的人数应不少于9200人。考虑到各区分担部分任务,按照全市小学、初中和高中各安排一次到综合实践基地计算,基地每期应容纳的人数至少要3000名才达到基本要求。而目前基地即使满负荷运转,每期也仅能容纳600名学生,只能满足20%的需求。

  不过,厦门一直在努力建设国家级综合实践基地,据悉,基地二期建设已初步形成两方案。方案一是利用同安区政府已经收储的“怡佳咏”地块(位于基地一期北侧)及周边空置土地建设基地二期项目;方案二是将竹坝学校校园(约80亩)与北侧“怡佳咏”地块作为置换用地,新建竹坝学校。

鼓浪屿上“快乐大本营”开启生活艺术军事之旅

  岛外同安有个劳动实践基地,岛内鼓浪屿上也有一个让孩子们实践的基地。

  “短短的三天两夜,我们参与了很多有意义的活动,唱军歌,学烹饪,观百鸟园,万能机床,自救自护,更有魔鬼式的军事化常规训练……通过这些活动让我们学会了团结就是力量;掌握了基本的生存能力;明白了坚强的重要性;体会了老师与家长的不易。”前段时间,思明区群惠小学的5个班级近300名学生来到位于鼓浪屿的思明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实践基地,进行三天两夜的封闭训练学习,五年级学生林乐心在日记里记录了这3天的收获。

  该基地位于鼓浪屿海坛路,是利用原来鼓浪屿上的少年宫、艺术幼儿园和笔山小学3处教育场所改建而成的。基地2005年正式启动,之所以选择鼓浪屿,主要是因为鼓浪屿拥有极为丰富的教育资源,曾孕育了林语堂、林巧稚等诸多世界名人,还有民族英雄郑成功的遗迹。思明区将这些资源制作成“文化之旅”、“艺术之旅”、“生活之旅”、“军事之旅”、“科技之旅”等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活动“套餐”,让孩子们自由选择。

  据思明区青少年宫实践活动部部长吕振涛介绍,目前基地拥有2座活动综合楼、两座集体宿舍楼,集活动、食宿于一体,建筑面积约8000平方米,可同时容纳300多名学生在这里开展德育实践活动。实践基地每周面向一所区属小学举行为期3天的全封闭式的实践活动。

校园里开辟“梦想田园”学生排班轮流当“农夫”

  其实,现在厦门不少学校也在校园里开辟了劳动实践基地。早在2012年,槟榔小学就拿出教室后面一块大约400平方米的地来种菜,两年多来,学生们轮流值班养护,连寒假也有管理专员到校,浇灌、拔草、翻土……上课时则由稻草人守护。

  记者在校内看到,菜地共分割成8块,分别种有花椰菜、芥菜、地瓜叶、油麦菜、小菜心等各种小菜苗。据该校叶成斐老师介绍,这8块菜地分别交给四五年级8个班的孩子负责管理,他们排班轮流养护。一到值日时间,学生都会迫不及待到菜地浇水、捡落叶、拔杂草,最近经常下大雨,学生每天早上来学校第一件事就是把积水舀干净,以防菜苗烂掉。看着菜苗一天天成长,他们都很有成就感。

  在菜地边搭起了一个个小架子,架子上长满了蔬菜。槟榔小学引进了科学种植——无土栽培技术,让这片田园融进科技创新的元素。叶老师表示,这可让孩子们了解传统农耕和现代农耕的不同特点。

  “对每一次班级参与校园农场的活动,除了有活动登记表以外,每一周老师都会指导学生整理相关的记录资料。孩子们会把种菜体会跟学习不自觉地结合起来,比如作文课写植物,孩子们就会不约而同写到种菜的经历和切身感受。”叶老师介绍说。

  在这块菜地里,孩子们体验了种植的艰辛、收获的乐趣。看似简单的劳动,却实实在在教会了孩子们如何做人:参加种植的孩子与家长一同品尝劳动成果;带着蔬菜看望生病的老师和同学;参加思明区组织的“小义工”活动,定期将蔬菜送给社区的孤寡老人。

  据了解,在槟榔小学“梦想田园”校园劳动实践基地示范点的带动下,思明区不少学校因地制宜开展实践活动,至去年9月,共有29所中小学先后开辟了“梦想田园”。

  “现在不少孩子生活在虚拟空间、人工世界里,最缺失的就是体验。”厦门市教育学会会长许十方认为,校园因地制宜开辟菜地作为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的基地,让孩子们亲身体验什么叫劳动,同时认知大自然,观察动植物的生长过程,这比老师的书本授课更深更广,这种体验式的教育值得提倡。

■专家建议
教育部门应注意考查劳动教育情况

  对于当前轻视劳动教育的原因,厦门市教育学会秘书长柯雅婷认为,一是受传统教育评价方式的影响,只重文化课分数,认为只有考上重点大学才算成才,对于培养劳动技能型人才的高职教育,多数家长看不起;二是客观条件所限,一些学校的课业负担较重,没有真正把时间还给孩子。即使他们想帮父母干点家务事,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再者,有些学校,劳动观念被个别老师扭曲,劳动成了他们惩罚违纪和有缺点学生的手段。学生迟到,没完成作业、打架,就被罚值日扫地。这种惩罚性的劳动往往会让学生对正常的公益劳动和家务劳动产生反感和抵触情绪,进而躲避、厌恶劳动。因此,她建议:教育行政部门在教育综合评价中,要注意考查学校劳动教育的情况。

  厦门市教育局德育处处长许界群也表示,劳动锻炼和劳动教育,在青少年的成长中占有重要的位置,而目前部分家长却对此重视不够,他们最看重孩子的学习成绩和升学,而认为影响孩子人格、品德形成的重要因素——劳动素质可有可无。劳动教育的缺失,是导致学生劳动意识淡薄、不爱劳动、不尊重劳动、不懂得感恩、不懂得劳动创造生活的重要原因之一,成天埋头书本的学生,只知道分数,结果是知识单一、视野狭窄、综合素质偏低,难以适应社会的需求。

暑期家长可带孩子到农村体验生活

  “很多城里的孩子从小养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习惯,对农事工事一无所知,不知道青菜是怎么生长出来的,不知道小麦和韭菜有什么区别,这些都是典型的‘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因此学农教育很有必要。”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朱冬亮认为,劳动实践对青少年是十分重要的,“中国有耕读文化,知识分子通过耕读,接近生产实际,接近农民,养成务实的作风。中国的耕读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优良传统,它让读书人明心见性,强健体魄、历练意志、修炼品行,掌握基本生活技能。现在的小孩要补的,正是‘耕’的课程。只有让青少年到农村,深入田间地头,亲自参加劳动,了解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科学知识,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让学生尝尝汗湿、腰酸、手疼的滋味,才能懂得劳动的辛苦和分量,才能了解农民,了解农村,而了解社会各层面的东西对他们的成长是十分有益,也是必要的。”

  眼下很快就进入暑期,一些家长对孩子的生活、学习安排得十分周到,但对孩子几乎很少提出劳动方面的要求。朱冬亮建议,暑假正是对学生进行劳动锻炼和教育的好时机,家长可有意识地带小孩到农村体验生活。(记者 林维真)

新闻推荐

加载更多...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上一条:江苏高考考生作文跪求零分 因为有题目得了1分
下一条:网友晒福建9高校校徽动态图 萌系画风引关注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