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初一学生停课学种田 家长质疑:学种地没用
“农夫”生活每日安排紧凑体验日出而作
记者在实践基地看到,学生每日的时间安排都很紧凑:早晨6点20分起床,6点30分至7点早锻炼,7点早餐,上午8点30分活动,11点30分午餐,中午12点至下午1点45分午休,2点开始活动,6点晚餐,晚上7点30分晚间活动,10点休息。基本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从基地的“实践活动指南”中可看到,这里面一共有农艺类、家政类、工艺类、科技类、素质拓展类、主题教育类等六大类,包括应时农业劳动、时令果蔬采摘、果树嫁接、采茶制茶、糕点制作等。为了增加学生劳动的乐趣,对于学生摘下的花生、挖出的地瓜,由基地老师统一组织,让他们自己动手蒸熟,自己享用。有的劳动项目则是现做现吃,让学生劲头更大,如糕点制作,当地华侨教大家制作南洋糕点,同学们做好的糕点除了可以现场品尝外,还可以带回家与父母分享。
“农业生产劳动教育是我们的重点。”基地负责人黄毅煌老师介绍说,3天的活动里,既有插秧、种菜、犁田、戽水等传统农业实践,也有大棚种植等现代农业实践。按照不同季节,学生可以体验“春耕、夏种、秋收、冬藏”等不同阶段农活。
种田很不简单做不好要返工
“现在的孩子很少干过体力活,对农作物种植、生长的常识更是了解甚少,有些学生五谷不分,常常让人在捧腹的同时陷入深思。”黄毅煌说,基地租了10亩地,不同季节种植不同的蔬菜瓜果。上课时,基地老师从田里摘了10多种常见蔬菜,带到教室让学生辨别,很多学生都认不出几样。在来实践之前,有学生以为把种子埋在土里就能发芽,还有学生以为大米是机器生产出来的,不然怎么会颗颗都一样。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这样的情景,对于城市里的学生来说,只能在书本上体会。而当他们打着赤脚,卷起裤管,站在基地的水田里,手上脚上甚至满身都沾满了泥巴,面朝黄土背朝天时,孩子们才真切地理解了这句古诗。
插秧看似简单,其实很有讲究,除了要横竖整齐,以便今后除草,深浅也得适宜,才有利于秧苗成长。而学生插的秧都是歪歪扭扭的,还有不少因为插浅而倒下。听说自己费了好大的干劲才完成的那一畦歪歪扭扭的秧苗,还得经农民重新修整才能成活,有学生发出感叹:“原来种田也不简单哦,也是一门技术活,农民会种田,还是很厉害嘛!”
“我原来以为花生是结在树上,原来花生是长在地里。”有学生到地里,看着葱绿的花生叶惊讶地说。学生拔花生常常把花生藤拔断,藤在外头,花生还在地里,农民还得用锄头把地里的花生刨出来。“有家长开玩笑问孩子,帮农民做农活是否有工资,其实基地还得贴钱给农民重新返工。”黄毅煌笑着说。
三天田间劳作懂了“粒粒辛苦”
对于这3天的劳动实践,部分学生开始是带着新鲜“出游”。“导游,这几天要带我们玩什么啊?”某校学生刚到基地时,一下车就问前来接待的老师。当老师交代一些保管宿舍公物的注意事项时,有学生不以为然地说:“没事,你算一下多少钱!”有学生误以为是来度假旅游的,把基地当酒店了。
其实,学生从入住那一刻开始,就要学习自己动手挂蚊帐、铺被褥,自己负责宿舍财产的维护,清洗每天换洗的衣物。同为住宿,但在基地,学生需要具备更强的生活自理能力和对公共资源的责任心。
“3天下来,同学们吃了苦、流了汗、晒黑了,他们的精气神和以前大不一样。”黄毅煌说,对于一直生活在城里的他们来说,城市富足的生活是幸福的,3天或许无法彻底改变一个人,但经过这3天的亲身实践,他们体验到了农村生活的艰辛,体会到了饭桌上的饭菜来之不易,更体会到父母的不容易。“学生们的收获从他们的饭桌、饭量可见一斑,学生到达基地第一天,一些同学有剩饭剩菜。从第二天起,饭桌就少见有剩饭剩菜。学生饭量从第2天的午餐开始明显增加,到第三天,食量达到高峰。”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