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名校长工程启动近两年 破解名校长难题
福建名校长工程启动近两年,“培”“养”兼施——
破解名校长成长难题
96位省中小学名校长培养人选中有40位申报著书立说,已培训的两批中小学骨干校长培养对象撰写近百篇论文,近三年来参训校长申报的基础教育研究课题已立项217项;
4位校长被评为福建省第三届杰出人民教师,6位校长入选“国培计划”专家库,4位校长(书记)入选福建省基础教育教师培训专家库首批省培专家,6位校长被确认为福建省首批中小学正高级教师;
黄家骅教授主持的《提升办学治校能力培养教育家型校长——中小学校长培训创新的探索与实践》,日前获得福建省第七届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2012年6月13日,福建名校长工程正式启动。这是我省面向中小学师资队伍最高层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教育家型的名校长。福建教育学院承担了组织实施工作,对96位中小学名校长培养人选和近千名骨干校长培养人选进行个性化培养。
经过近两年的探索创新,这批教育领头人在理论与实践的双重磨砺中逐渐成长。
个性化的培养方案
入选的96名校长清一色来自省内各区域的名校。但名校的校长就自动等同于“名校长”吗?答案是否定的。
作为名校长工程的组织实施方,省教育学院进行充分的调研后,首先厘清了名校长的完整意义,应当包括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他们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应当并驾齐驱,办学作为和办学影响应当有血有肉。
“以往的校长培训,只注重理论的引领、方法的介绍等,很少有个性化、帮助校长提升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模式。”省教育学院副院长黄家骅认为,“对于名校长而言,除了传统的培训、打造之外,更得重视‘养’,指的是修养、铸就。”
打破培训的时间、空间限制,从校长的职业生涯出发考虑,了解评估他们实际需求和未来的机遇挑战,从“目前缺少什么,现在应当做什么,将来要成为怎样的校长”三个层面,省教育学院为参训的校长制定个性化的培养方案。
对此,霞浦西关小学的陈谨校长深有感触。2012年6月才升任正职校长,身为音乐教师的陈谨坦言:“刚开始做校长很吃力也很有压力。”因为她管理的是这样一所小学:地处城乡接合部,90%生源为外来务工子女,周末只有4%—5%的孩子有兴趣活动,超过60%的孩子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
尽管应试成绩也不错,但是对于怎样实施素质教育,陈谨挺困惑。参加骨干校长培训后,黄家骅教授等专家团队给予她很大的支持,指导她结合校情理清思路,最终论证提出了建设“做最好的我”为主题的校园“光明文化”。
她在学校发动“寻找好习惯孩子”的随手拍活动,让老师用手机拍下学生的行为习惯,起到示范警醒作用;开发了30门校本素质拓展课,每周半天进行走班学习,填补学生兴趣活动的空白……
“参加培训最关键的是培养了大局观,明白自己处在什么阶段,学校处在什么时期,如何引领团队去落实自己的想法。”陈谨对于学校的未来有了清晰的规划,“现在不仅自己走得快,整个团队也走得稳了”。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