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候鸟进城”问题重重:无地方可去 无东西可学
中考刚放榜,甘肃女孩思然就陷入比考前更忙的学习状态——每天往返县城,补习两门功课。其实,她成绩不错。初中在镇上读书,考上了全县最好的高中。
“山沟沟出了金凤凰。”乡里乡亲啧啧称赞。母亲秀芝却不这么想:“你看,英语才110多分,数学也差。”在外打工的她打电话斥责孩子,“听说第一名数学满分,英语也有140多分。你这个水平去了城里,怎么能和别人比。”
几天后,按照母亲的安排,思然开始了自己的“第三学期”。
农村孩子补课既为学习也为安全
没有人说得清,补习风是何时从城市蔓延到乡村的。平时孩子们上学,村里没有孩子的吵闹声;放假了,村里依旧见不到几个学生。
“还不是为娃好。”秀芝算起账来,“一节英语30元、一节数学30元,还有饭钱、水钱、车钱,我一天挣的刚够她补课。”秀芝在天津当保姆,月收入4000元左右。思然上20天的补习班,花去她半个多月的收入。
“好钢用在刀刃上,高中是关键,我们家长要支持。”秀芝说,她这辈子就吃了没文化的亏,决不能让孩子再走自己的老路,“就算砸锅卖铁,也要把娃供出来。”
秀芝所言是很多农村家长的心声。在石家庄藁城区张家庄镇一所补习机构任教的李玉甜有切身感受,“家长一来,先问授课内容,接着会指出自己孩子的短板,叮咛老师多费心。”
学业压力,让暑期辅导成为风气,不少家长跟风报班。李玉甜所在的辅导班就有200多名学生。“不论学习好坏,都想补一补”。
除了提高成绩,农村家长对辅导班还有更为现实和迫切的需求——将孩子留在课堂上,少往外跑就会少出事。
“这几年,村里连续有人溺水。今年又常下雨,我们只好把孩子接到身边。”张力两口子在西安一处工地上班,整天忙得团团转。可一放假,远在老家的儿子也不让他俩省心,不是爬树捉鸟,就是在河塘洗澡,孩子的爷爷奶奶压根儿没辙,只好求助儿子儿媳。
张力一家迎来团聚,但孩子的吃饭、学习又成了问题。后来,在工友的建议下,张力将儿子安置在一家提供午饭的暑期托管班,每月收费1000元。“不求学什么知识,只要孩子舒舒服服、安安全全就行了”。
小学生自理能力差,中学生学业压力大,这些现实状况,让农村家长的报班热情只增不减。家住重庆的刘阿姨就告诉记者,在她家铁桥,一个仅有6万余人的镇子,高中、初中、小学各个阶段的补习班都齐全,“孩子们还要分批上课,前一批上20天,后一批再上20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