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候鸟进城”问题重重:无地方可去 无东西可学
“小候鸟进城”问题重重
事故频发,不管不行;竞争激烈,不补不行。家长的选择,让农村孩子告别假期,产生“放假不如上学”的感慨。
家长付出的也不只是一个月的收入。为了孩子“弯道超车”,他们有人当起全职司机,负责天天接送;有人则求助亲朋,将孩子寄养在县城;更有甚者,会带着锅碗瓢盆,在城里或镇上短暂定居。
相比城里孩子,这些农村孩子更明白家长的苦心。思然便是典型,为了省钱,她选择走读,“早上7点乘车进城,中午在书店休息一会儿,晚上回村里。”在思然看来,相比母亲的付出,自己每天一个多小时的车程,以及午休时间无处容身的窘迫都可以克服。
然而,大多县城与乡镇补习班辜负了家长的期许。“安全不达标,师资不达标。”经营着一家补习机构的魏军一语道破。
“小学1~3年级,家在500米以内;4~6年,家必须在城区;初中及以上,需要家长作出免责声明。”为了学生上下学的安全,魏军对生源作出限定。但在他的补习班里,仍有两位来自周边乡镇的中学生,每天像“候鸟”一样,往返县城。
“路上出了问题,谁也说不清。”魏军有自己的顾虑,因为之前就有孩子在补习路上发生车祸,家长向老师问责的前车之鉴。但为了招生,他只能安慰自己,“这种事都是个例,哪会轮到我头上。”
魏军还透露,大多辅导班都没有办学资质。一些托管班,提供的食宿,也不能满足孩子的成长所需。师资更是参差不齐,与学生“提高成绩”的诉求相去甚远。
李玉甜也承认,自己工作的辅导班里老师大多是在校大学生,上课内容多以做题为主,“训练速度,提高正确率,让家长看到成效,但这种做法,对长远学习并没有帮助。”
农村孩子期待精彩假期
回村过暑假,没人管没人教;送到补习班,也并非一劳永逸。农村娃的假期,真的找不到正确的打开方式吗?
陇南光明公益联合会的张鸿鹏做出尝试。今年暑假,他和同伴在甘肃陇南市武都区马营乡金厂小学发起了为期10天的“红领巾动感夏日与爱同行”夏令营,免费将15名农村孩子带进市区,体验不一样的暑假生活。
“早上8点到10点辅导孩子写作业,之后进行卫生、环保、健康、礼仪等内容的专题讲座。下午邀请一些课外机构的老师,教孩子们绘画、舞蹈、魔术、乐器。此外,还抽时间带孩子去景区、看电影、做蛋糕……”张鸿鹏细数夏令营的各项安排。
张鸿鹏说,在某种程度上,这是对自己童年的补偿。他出生在一个偏远山村,第一次进城是初二。
“农村孩子的大多数时间都被淹没在学习里,为了升学,不停做题、不停补习。暑假生活是孤单、寂寞、单调的,缺乏生机。”当张鸿鹏回首,他看到更多孩子正在复制自己的成长轨迹——没有见过大世面,与外面世界脱节,学习之外,生存技能、特长、动手能力也与城市孩子有很大差距。
张鸿鹏组织的夏令营与那些补习班完全不同。15名营员玩学结合,长了见识,连性格也开朗起来。
“作为爱心组织,我们的力量十分有限。”张鸿鹏有些无奈。他坦言,要真正填补农村孩子的假期“空白”,必须由政府、学校、家庭及社会组织通力合作,破解农村孩子假期“无地方可去,无东西可学,无项目可玩”的难题。
“一方面,农村地区要多建一些图书馆、体育场,让孩子不出村子,也有事可做。另一方面,要利用社会力量把知识、文艺以及娱乐活动送下乡,让孩子开阔视野。”一位乡村教师给出自己的建议。
“有能力的社会组织,可以开展一些结对活动,让城里的孩子感受农村的生活,让农村的孩子领略城市的文明。”张鸿鹏补充道,“暑假本来就是让孩子放松的,光学习肯定不对。”
(文中孩子及家长姓名均为化名)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见习记者王豪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