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一人的作业全家的“创作” 教师:孩子才是完成作业主体
暑假作业能不折磨人吗
从上周开始,本市中小学生正式开启暑期模式。刚刚经历了期末复习的煎熬之后,五花八门的暑假作业再次成为家长们吐槽的焦点。有的老师要求学生提前学习新学期知识,家长不得不提前买回新课本,亲自上阵辅导孩子;有的老师布置的手工作业,孩子独立完成几乎不可能,最终变成全家“集体创作”……而这也引发了学校的思考,假期作业到底应该怎么留?
孩子提前学习语数英
家长成了“三合一”教师
在朝阳区一所小学就读的小颖开学后就要上三年级了,放假前几天,老师在家长微信群里发送了暑假作业。小颖的妈妈周女士一看吓了一跳:老师留的作业足足有3页A4纸。虽然老师在暑假作业的开头写了一句“让大家度过一个愉快而有意义的假期”,但周女士迅速浏览了3页纸作业,却一点儿也愉快不起来。
语文、数学和英语老师都分别留了暑假作业,全都是预习三年级上学期即将学习的内容。记者在周女士提供的暑假作业中看到,语文老师要求学生抄写三年级上学期语文课本中生字表的生字、词语表上的词语,背诵并默写三年级上学期语文书中的古诗和课文,再挑选两本自己喜欢的图书并制作两份手抄报;数学老师要求学生预习三年级上学期的数学书,每天由家长出10道数学题,根据新学期即将学习的知识制作手工作品;英语老师要求提前预习新学期英语课文,阅读20篇英语课外文章,并且已经在手机APP软件上预留了整个学期每天需要复习的内容……
周女士粗粗算了一下,光是要抄写的生字词语大概就有600多个,要背诵默写的古诗和课文有十几篇。小颖看了也直皱眉头,一个劲儿地嘟囔:“怎么比上学还累”。
周女士立刻着手准备,选取新学期的新课本。很快新书到货了,新的麻烦又来了。书上的知识毕竟都是新的,孩子看着看着就不懂了。今天问这个词语怎么念,明天问那个数学题怎么解答,后天又问英语课文上的句子什么意思……“我倒成了语文数学英语老师‘三合一’了,每天孩子写作业的时候得守在身边,随时解答。”周女士觉得,除了不用去学校上课,暑假期间在家完成作业的时间一点儿都不比上学的时候少,甚至家长的负担还更重了。但周女士更担心的是,老师让孩子在假期把新学期的课本都学了一遍,万一孩子觉得自己已经会了,开学后不好好学该怎么办?
教师观点
预习作业也要合理适度
在东城区某中学执教13年的方全林老师认为,学生处于小学中年级时,培养自学能力尤其重要,假期预习作业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最直接有效的途径,提前预习可以让学生对新学期内容有了解,在常规学习中更游刃有余。然而在数量方面,教师应当进行一定把控,假期是学生用来休息和调整的,不能一味地去写作业,过多的作业负担会让孩子对新知识产生畏难、厌烦心理,因此合理、适度布置假期作业,才能高效完成作业。
孩子制作手工艺品
全靠“亲友团”集体创作
暑假来临,刚刚打算松口气的赵女士又接到了新的任务,除去几乎每天都不得不完成的常规作业之外,老师还额外布置了一项“趣味作业”:要求学生在假期学做几样非遗手工艺品,每样作品都要附上文字说明,开学之后带到学校展示。
非遗?手工艺品?还得几样?赵女士立刻觉得头大了好几圈。“我小时候手工课也就画画、折纸什么的,要非遗作品?这也太难为人了。”在网上查询一通之后,赵女士发现,“非遗”的范围可大了,属于“非遗”的手工艺品足有成百上千,而且看起来不大的一个小手工艺品,可能制作工序就得有好几百道。
无奈之下,赵女士只好在家庭微信群里紧急求助。亲戚们七嘴八舌提了一堆建议,有人说剪窗花最简单;有人说制作木版年画,孩子自己就能刷上颜色印刷;有人说干脆买个现成的葫芦,上头画点儿卡通图案就能交差;还有人说,不如做个花灯吧,网上就有现成的材料包出售。
赵女士决定,趣味作业还得请家里的亲戚一起帮忙。她先请家里会雕刻图章的姐夫帮忙,在大块的橡皮砖上刻个图案,刷好颜色后,印出一张版画,在纸张中间的部位留出空白。然后,将版画快递给家里手巧的妹妹,今年正好是狗年,让她负责剪一张小狗的剪纸,贴在版画中间的空白位置;最后再寄回来给赵女士,她负责查好资料,为民俗手工艺品补上文字说明。
“我家孩子开学才上小学二年级,这趣味作业她自己一个人根本不可能做出来。我问了问同班的其他几个家长,听说也都是家长代劳帮着做的。”赵女士说,原先自己对于女儿的这种趣味作业不怎么上心,本来就是锻炼孩子动手能力嘛,谁知有一次老师让每个孩子给自己的妈妈画一幅画,所有孩子的画最后在学校的大屏幕上滚动展示。“别人的画都画得特别棒,只有我家女儿的画,看起来特别潦草。当时我和女儿在屏幕前看得脸都红了,头都抬不起来。”
所以这次,一听说过后又要展示,赵女士干脆不让孩子动手,全靠家长上阵。“我最开始还想着让女儿帮忙涂胶水、贴剪纸,后来看她把胶水弄得满手都是,生怕她把作品弄脏了,索性不让她碰了,省得她越帮越乱。”赵女士抱怨,孩子一点儿都不觉得这种作业有什么趣味,我在家忙活着帮她做,结果她在边上看一会儿就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