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批“00后”考生走进考场 考题变迁见证改革开放40年

北京日报   2018-06-06 16:56

­  周四,首批“00后”考生将走进高考考场。今年是改革开放40年,恢复高考,正是那个年代,影响最大的改革事件之一。翻开40余年的高考试卷,一道道考题,如实记录着改革开放40年来的点滴变化。高考前夕,多位曾参与高考命题、阅卷的专家、教师梳理考题,不禁感叹,“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

­  从时代烙印到聚焦个人

­  1977年冬天,恢复高考,尊重人才、尊重知识的春天来临。全国近570万考生走进考场。

­  恢复高考后的首次考试,时代烙印鲜明,除了《我在这战斗的一年》的作文题,“雷锋为人民服务的心最红”“为了实现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我要献出自己的毕生精力和整个生命”等时代话语纷纷入题。

­  1979年至1989年,中国加速实现四个现代化,需要大量人才储备。当时,高考被形容为“千军万马过独木桥”,高考试卷难度系数居高不下。以1981年为例,当年全国大学录取率仅为11%。此时,考题也开始“解放思想”,1983年,高考作文首次出现一幅漫画,题目为《找水》,画面中,一个人挖水,挖了几铲,见没水,就又换了个地方,其实,只要再坚持一下就能挖到水。这一漫画,打破了作文题根据材料或命题写作的固有模式,同时,也敢于针砭时弊。

­  此时的理科考题依旧比较常规,题干基本上是各种公式。

­  上世纪九十年代,高考试题开始聚焦“个人”。1993年,高考科目设置为“3+2”,在全国各省推开,除语、数、外必考外,文科要考政治和历史,理科要考物理和化学。随着独生子女一代参加高考,“送考”渐成高考风景。

­  1999年,高校扩招,录取率大幅蹿升,越来越多的人圆了大学梦。进入新世纪,高考取消了“未婚、年龄不超过25岁”的报名限制,高考向所有具备高中同等学力的人敞开大门。

­  从全国统考到分省命题

­  2002年,“3+X”的考试形式在本市当年春季高考中首次亮相,高考生不再考五科,而只考四科,除语、数、外三科外,文科考生考文科综合,理科考生考理科综合。这一次春季高考也是北京高考自主命题的开始,当年春季高考、夏季高考,语文、数学、英语由北京自主命题。2002年夏季高考语文作文题《规则》,成为本市夏季高考自主命制的首个作文题。

­  从全国一张卷,到分省命题,也是为了高考的公平。一位曾参与高考命题的教师说,全国城乡发展水平不一样,学生接触到的信息也不一样,比如考“雾霾防治”,考“民航调度”,可能大城市的考生会答,而山村的考生就从没听说过,显然,所有考生一张卷,并不公平。

­  北京自主命题以来,“京味儿”渐浓,例如2004年高考语文将“北京方言”列进考题,2006年的作文题《北京的符号》更是将“京味儿”发挥到了极致。长期参与本市高考阅卷的教师曾在阅卷组内部刊物中,称赞2002年高考语文北京卷“于无意中透出一股‘精英气’”,2005年高考阅卷则被评价成“‘新青年’的姿态”。

新闻推荐

频道推荐
  • 2025年河南新高考时间确定
  • 黑龙江省高考实行“3+1+2”模式
  • 2025年吉林省考分数线公布!成绩查询入口:
  •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