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批“00后”考生走进考场 考题变迁见证改革开放40年

北京日报   2018-06-06 16:56

­  从押题到考查12年积累

­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高考备考时,有经验的老师可以根据核心知识点和主干知识点,“押中”数学、物理等科目最后几道大题的考点。但现在的高考,“押题”越来越难,因为考点已经不仅仅是高中三年,而是要考查考生从小学到高三12年的知识积累。

­  例如,2005年高考语文北京卷增加了科学类文章阅读,甚至选择了《什么是戏曲》这样的文艺学知识短文为测试文本,散文阅读测试中考查学生赏析的意味也有所增强。理科试题题干也不再是公式,而是加入了新闻情境,例如2007年物理试卷中有一道题是希望考生为北京奥运会场馆服务的环保汽车设计太阳能电池;2008年高考物理中,则出现嫦娥一号卫星,2012年数学试题中关注了生活垃圾分类等。

­  2017年高考更进一步,数学科目中竟出现答案“不惟一”的试题。这是一道填空题,希望学生能通过反例证伪,给出答案。教育专家表示,设置答案不惟一的开放性试题,就是为了培养学生批判质疑的科学态度。

­  依据今年的考试说明,高考将更加注重对学生积累的考查。依据考试说明,语文经典阅读考查篇目从6部增加至7部,新增《论语》。英语科目中增加弘扬中华文化的内容,学生要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生物科目聚焦考生生物学科素养的达成,尤其是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提高。物理、化学学科等也体现了对实验、创新的考查。

­  从“不闻窗外事”到“诗和远方”

­  以往的高考,“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也能考出好成绩;如今的高考,只读课本不好使了,想要取得好成绩,就要兼顾“诗和远方”,既需要养成阅读的好习惯,还需要常读报,看新闻,更要走进社会,多看看。

­  例如,近年的高考题中,阅读量大增。考生每分钟的阅读量需要达到40个至60个字。去年的语文试卷中多文本阅读竟是一份2500字的材料。“即便是考场上,阅读材料也要让学生心有所动,在思悟后有阅读习惯的养成和文化自觉的意识,毕竟,教育是面向学生的未来。”有教师点评。

­  去年文综考试,如果不常去博物馆,可能答题就有些难度,例如考题中涉及故宫在环境保护和整治方面的措施、晚清谜语、中国画中“墨分五色”的妙用等内容;而不读报,则很难取得高分,去年文综、理综试卷中,涉及了北京修编总规、京津冀协同发展、疏解非首都功能、共享单车、最新命名的化学元素、青蒿素等多个新闻热点。(记者 刘冕)

新闻推荐

频道推荐
  • 2025年河南新高考时间确定
  • 黑龙江省高考实行“3+1+2”模式
  • 2025年吉林省考分数线公布!成绩查询入口:
  •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