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安新区:优先发展现代化教育路径选择

中国教育报   2018-05-29 11:39

­  政策执行路径选择上的几点建议

­  最近发布的《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提出,新区提升公共服务水平要优先发展现代化教育,要求按照常住人口规模合理均衡配置教育资源,布局高质量的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实现全覆盖,引进优质基础教育资源,支持“双一流”建设高校在新区办学,建设世界一流的雄安大学,构建高水平、开放式、国际化高等教育聚集高地。

­  落实这一规划部署,在政策执行的路径选择上,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  第一,出台引导性政策,支持著名高校在新区办学,设立新校区、分校或研究生院。作为推动科技发展、传播思想文化、弘扬人文精神的重要载体,大学与城市发展共生共荣、交相辉映。北京市拥有多所“双一流”建设高校,集聚了大量优质高等教育资源。雄安新区作为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的集中承载地,其引入优质教育资源,宜采取增量疏解为主,即支持“双一流”建设高校到雄安设置新校区、分校或研究生院。教育行政部门提供激励机制,出台相关政策,引导在京高校调整发展布局。例如,通过控制在京高校招生规模,对雄安新区办学提供专项指标支持,引导在京高校优化专业设置,积极拓展新的办学空间。

­  第二,坚持高点定位,创建一流水平的雄安大学,为新区发展提供有力支撑。雄安新区定位为创新发展示范区,一流的创新需要一流的大学。作为具有全国意义的新区,雄安新区的高等教育布局有必要坚持两条腿走路,既要引入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建设著名高校、科研机构的分校、分院,也要立足自主发展,建设世界一流的雄安大学,为城市发展打造一张亮丽的高等教育名片。组建雄安大学需要坚持高点定位,培育一批优势学科和研究中心,发挥其在集聚人才、学科、资源等方面的优势。在雄安大学创建的早期阶段,有必要引入共建和对口支持机制,推进与著名高校的校际合作,尽快提升主要学科的办学和科研水平。

­  第三,推进政府间合作,在雄安新区创建一批高水平的幼儿园、中小学校,提升新区基础教育水平。疏解北京市非首都功能,由雄安新区进行集中承接,这不仅涉及相关单位转移,也涉及一定规模的人口迁移。为此,雄安新区需要与北京市有关部门开展深度合作,引入优质教育、医疗、文化等资源,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完善配套条件。其中,教育设施建设和优质资源共享尤为迫切。新区只有具备与北京大体相当的基础教育水准,才能确保疏解对象来得了、住得牢、发展好。为保障引入的优质教育资源可持续发展,新区基础教育也要创新办学模式,引入托管、集团化办学、国际化办学等方式,由知名学校派出优秀管理团队,通过教师互派、课程共享、教学资源共享、人才培训、技术帮扶等形式,提供合作办学支持,改进新区教学管理,提升基础教育品质。

­  第四,增进干部人才交流,为雄安新区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高标准建设雄安新区,有赖于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在新区建设起步阶段,京津冀三地既要推动重大项目合作,也要全方位开展干部人才交流。从2015年开始,北京市和河北省合作启动了京冀“双百”互派干部挂职项目,每年互派百名干部到对方相关部门挂职。除了机关干部挂职交流之外,有必要进一步推动教育、医疗等领域的人才交流,通过人才派出、挂职交流、对口帮扶、培训学习等方式,引入先进管理理念,学习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为加快发展提供智力和人才支持。根据新区发展需要,还可通过人才委托培养方式,依托京津地区高校和培训机构,有针对性地为雄安新区培养急需紧缺人才。(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国发院研究员 杨宏山)

新闻推荐

频道推荐
  • 2025年河南新高考时间确定
  • 黑龙江省高考实行“3+1+2”模式
  • 2025年吉林省考分数线公布!成绩查询入口:
  •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