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高考作文题型预测:从40年高考作文变迁看变化?
前瞻:高考作文题型新趋势
2018年3月,教育部新颁发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强调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指出“增强形象思维”“发展逻辑思维”“提升思维品质”与培养学生“美的表达与创造”等能力,彰显出作文教学改革深化的长远目标。这其实也是贯穿着四十年来高考作文题型改革的鲜明理念。
环顾全球语言写作考试,也同样出现这样的趋势:通过拓宽表达空间、释放表达能量、引领考生深刻精彩地表达自己的观察、体验和思考。
法国近年来的哲学思辨作文题“‘我是谁?’这个问题能否以一个确切的答案来回答”“能否说:‘所有的权力都伴随以暴力’”“‘给予的目的在于获得’,这是否是一切交流的原则”,新加坡近年的现实评论题“科学提倡怀疑精神,宗教信仰镇压怀疑精神,你对此认可多少”“海外留学是一项被高估的经历,你认为呢”“阅读幻想小说只是对现实的一种逃避,除此没任何其他意义,你同意吗”,都反映出环球作文教育的一种主流趋势。
美国大学招生考试SAT的作文Essay(“随笔”),也是一种学术性和思想性的评论体。它以阐述观点为主、辅之以事实材料,以作者基本观点统领全文,重在表达个人独特的思想倾向或价值评判,贯穿全文的主线就是缜密严谨的论证。近期Eassy的话题:“对他人的动机和诚意持怀疑态度是明智的吗,甚至那些人看起来是值得信赖的”“进步往往会包含一种重大的缺陷或问题吗”“人们是否过多信任专家或权威的指引”,都着重于引导考生开放思维,充分展示自己的思考和表达。
由此可见,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的中国高考作文题型的变革,既与四十年改革开放所伴随的时代主潮相呼应,其实也与国际主流趋势相契合。
这也体现在2018年新修订颁发的高中语文课程所确立的“核心素养”之中,也对我们此后的语文教育和作文教学提出了越来越明确的要求。(作者:潘涌,系浙江师范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