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弘毅学堂:书院式社区 培养德艺双修有志青年
4月19日,师生午餐会。与学生边吃盒饭边聊天的两位教授,是国际跨学科领域的两位顶尖学者——来自美国莱斯大学的内奥米·J·哈拉斯和彼得·诺兰德教授。
师生午餐会是武汉大学弘毅学堂的定例。午餐会的形式很朴素:在会议室或者教室,简单的盒饭和水,学生和教授们聊科研、著作、生活,也会穿插一些小段子。诸如这种促进学生和教授交流的日常设计,在弘毅学堂十分普遍。
2009年,武汉大学入选“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珠峰计划”),2010年成立弘毅学堂,从学生选拔到培养方案均实行特殊政策。
弘毅学堂是武汉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大类招生大类培养试验区、书院式学术社区前哨站。“弘毅”二字,出自《论语》“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一语,学校校训“自强、弘毅、求是、拓新”亦含此一词,寄望学生抱负远大,坚强刚毅。
特殊培养方案
解决“学什么和怎么学”
弘毅班学生的日常生活是这样的:春天去东湖绿道骑行拍照晒朋友圈、圣诞夜去听俄罗斯国家交响乐团音乐会、假期由导师带着去知名实验室和企业游学、大三以后到国外名校和科研机构交流访学……这种集“诗意”和“远方”于一体的大学生活背后,是颇费苦心的探索和尝试。
弘毅学堂下设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计算机、国学、数理经济与数理金融7个班级,采取小班教学,每个班20人左右。致力于培养具有坚定的民族精神、开阔的国际视野、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人格健全、知识宽厚、能力全面、能够引领未来社会进步与文明发展的国家脊梁和领军人才。
截至2017年9月,弘毅学堂已有四届毕业生,共培养450余名学生。其中,继续攻读研究生的人数连续保持在95%以上,升学去向包括美国加州理工学院、伯克利加州大学、卡内基梅隆大学、芝加哥大学等国际著名高校及研究机构。
“弘毅班倡导‘把时间还给学生’,我们不必要花大量的时间去记忆、刷题和备考。”与普通本科班的150多个学分相比,弘毅班学分压缩至130个左右,物理班2017届毕业生上官俊怡的体会是,学分少不意味着压力小,更多时间用于探讨模糊和难懂的知识点,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对学生来说,学习是为了解决两个核心问题:学什么和怎么学。这两个方面相辅相成。”弘毅学堂院长、物理学教授石兢证实了上官俊怡的感受。充分发挥学校综合性大学优势,以“一流的教师、较高的师生比、活跃的学术氛围、自由的学术风气、浓厚的科研环境”浸润学生,使学生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逐渐实现对知识“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知其所未然”全过程的升华。
在深入调研国外名校如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学院、耶鲁大学的基础上,弘毅学堂深入推进体制创新与教育教学改革:学什么——博雅教育,怎么学——研究性学习。几年来,逐步形成了具有显著特色的培养模式,即:博雅与前瞻性的课程体系、探究式与学习型学习模式相结合。
为什么牛顿三大定律没有第零和第四定律,狭义相对论的来龙去脉,从电磁基本现象到麦克斯韦方程组,黑体辐射与量子理论起源……在课堂上,老师带领学生消化原始经典论文,帮助学生从源头上建构知识体系。
“日本近代著名儿科医生松田曾经说过:对幼儿来说,让他学会自己吃饭,比让他多吃半碗饭重要得多!”原始论文导读课老师刘觉平教授介绍初衷,“对本科生来说,阅读相关的原始文献是极有益处的,处在雏形中的科学最容易被消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