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
从理论维度准确揭示了教育兴国和教育强国的关系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的科学论断准确解释了教育兴国和教育强国的关系。这是两个不同而又有相互联系的发展阶段,教育兴国是教育强国的前提,教育强国是教育兴国的结果。没有兴教就没有强国的基础,没有强国目标,兴教办学也就没有追赶的方向。
世界强国都经历了兴教到强教的历史过程,这也是无数仁人志士探索教育救国、教育兴国、教育强国实践的共同认识。教育兴国阶段主要解决教育普及和公平问题,主要任务是通过教育把庞大的人口负担转化为巨大的人力资源,这是任何国家不可比拟的,因此教育兴国必先兴教育,优先发展教育。毛泽东同志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条件下大力普及教育,邓小平同志多次强调宁可放慢经济速度也要舍得投入教育,提出不重视教育的领导是不成熟的领导,走出了“穷国办大教育”的发展道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教育发展实现了两次飞跃,第一次是完成了从文盲大国向文化大国的转变,第二次是完成了从人口大国向教育大国的历史性转变。而在教育强国阶段,主要是解决教育质量和结构、效益问题,主要任务是提高教育国际竞争力。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的科学论断,明确了“大国办强教育”的发展路径,致力于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创办世界一流大学,培养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新人,为实现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的迈进指明了发展方向。
从历史跨度继承发展了新中国教育发展理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发展教育,把教育发展与国家强盛、民族兴旺发达和人民幸福紧密相连。毛泽东同志确立了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教育政策基点,明确提出要发展大众的、民族的、科学的教育,把教育普及与国家独立发展紧密联系。邓小平同志首次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把科教发展作为发展经济、建设现代化强国的先导,摆在国家发展战略的首位,明确提出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江泽民同志科学分析和总结世界近代以来特别是当代经济、社会、科技发展趋势和经验,准确预测未来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技术发展对综合国力、社会经济结构、人民生活和现代化进程的巨大影响,提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的重要命题,首次在1995年5月6日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中提出科教兴国战略,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实现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同年,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在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把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列为今后15年直至21世纪加速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方针之一。胡锦涛同志明确提出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推动实施人才强国战略,2007年人才强国战略作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战略之一,写进了党章和党的十七大报告,并在规划、资源、经费三个方面落实教育优先战略。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的科学论断,是对我们党和国家教育发展理念的继承和发展,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以全新的视野对中国教育发展规律、国际教育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和重大理论创新成果,把建设教育强国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发展素质教育,开启了“双一流”建设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