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拼音方案》颁布60周年:走近了你我,走向了世界

光明日报   2018-05-11 09:56

­  光明日报5月11日报道,拼音打字、查阅字典、学普通话……今天,汉语拼音已经融入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以至于常忽视它并非古已有之,而是中国语文现代化的产物,是几代人智慧的结晶。

­  5月10日,《汉语拼音方案》颁布60周年纪念座谈会在京举行,来自教育、科研、文化等各界代表100余人,共同研讨汉语拼音研制、推广和应用的历史经验与时代价值。

­  1.从口耳相传到科学方案

­  为什么要研制并颁布《汉语拼音方案》?据时任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主任吴玉章之孙吴本渊回忆:“其实当初的目的很简单,就是要用一个好方法来扫除文盲。”

­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文盲率达80%,党中央为了能迅速改变落后面貌,特别重视扫盲和文化普及,开展了汉字简化、推广普通话和制定推行汉语拼音方案三大任务。

­  当时,我国传统采用的直音法和反切法,在给汉字注音时表现出很明显的弊端。“直音要用同音字,而有的音节没有同音字,如‘耍、酿、馁’;有的音节虽有同音字可是很生僻,注了音等于没注,如‘衄’的同音字有‘恧、朒’。反切是用两个汉字拼出一个音节来注音,如‘一,於悉切’,很难掌握。”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苏培成告诉记者,“学习普通话不能用汉字注音,因为那样学习的人按方言语音来读,就无法学会普通话。”

­  古代的不行,外国人设计的又如何呢?明末清初以来,外国人为传教和学汉语而设计的注音方式有利玛窦的拉丁字母式、英国人的威妥玛式拼音、美国人肯尼迪设计的耶鲁拼音等。“这些拼音方案都是为外国人服务的,既没有统一的语音标准,也不追求与汉语汉字读音对应的准确性。”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常务理事袁钟瑞表示,我们需要创制中国人自己的、更加科学准确的方案。

­  事实上,中国人自创拼音方案可追溯到1892年卢戆章出版的《一目了然初阶》,此后又陆续诞生了许多方案,其中以王照的官话字母、吴稚辉的注音字母、黎锦熙赵元任等人的国语罗马字(国罗)和瞿秋白吴玉章等人的北方拉丁化新文字(北拉)影响最大。但这些方案也因不便于国际交流或不够精密、简便、准确等原因而不能满足需求。

­  1955年,中央责成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着手研究、制定新的汉语拼音工具。经过3年研制,全国人大于1958年2月11日通过并公布了《汉语拼音方案》,此后迅速在全国推广开来。

­  继“书同文”之后,中国文化结束了数千年口耳相传的历史,开启了“语同音”的时代。

新闻推荐

频道推荐
  • 2025年河南新高考时间确定
  • 黑龙江省高考实行“3+1+2”模式
  • 2025年吉林省考分数线公布!成绩查询入口:
  • 24小时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