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兵团华山中学13位美术教师改革美术课:让孩子喜欢上课
学校美术课程体系如何整合?
面对传统美术课教学存在的弊端和不足,华山中学13位美术教师决定集聚力量进行改革,实现美术课教学的强势突围。“我们誓言把美术教育的‘风头’从校外培训班抢回来。”朱高亮对记者说。
为此,13位教师聚在一起,研讨具体改革办法。怎么改?首先要研究透彻中小学美术课程的总体目标,必须坚持始终围绕课程总目标来进行改革。在这个目标引领下,形成丰富多彩、气氛活跃、成效显著的新的美术课堂教学体系。
这13位美术教师决定从现行美术教材的内容编排顺序改起。首先梳理出散乱在美术教材里不同时间段、不同组织中同一主题的内容,然后整合美术课程各个层面的教学内容,并按不同主题分别形成“模块”。
把从小学到高中分散的美术内容整合后,华山中学小学一、二年级的美术学习模块分别为手工模块、儿童画模块、书法模块;小学三、四、五年级美术学习模块分别为书法模块、绘画模块、摄影模块、手工模块;六、七、八年级的美术学习模块分别为绘画模块、摄影模块、手工模块、书法模块;九年级至高中,学生学习的美术模块分别为鉴赏模块、绘画模块、手工模块、书法模块。
这些模块确定后,再为模块教学目标进行定位:一、二年级两年共四个学期,美术课堂注重锻炼学生眼、脑、手的协调配合能力;小学三、四、五年级这个阶段是寻找学生兴趣点及爱好的阶段;六、七、八年级阶段的学习,则是体现学生自主的阶段,引导学生深入体会美术教育产生的各种体验和感受,并在这种体验过程中积累、收获经验;而对于九年级的学生来说,则以绘画模块为主要教学内容。
课程体系重构后,华山中学打通了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的美术课程体系,从而重新构建起了适合学生成长特点和认知体系的新的美术课堂教学体系。
“这一改革,着实算是动了‘大手术’,难度和挑战可想而知,但为了美术教育更加贴近学生实际,不得不这样做。”邱成国说,“改革后,由学生根据自身兴趣爱好选择相应的教学模块学习,而不是过去一个班的学生都学习一样的内容。”
改革前,虽然华山中学美术教学有课堂教学、第二课堂、校本课程、学生社团等,但由于缺乏统一部署和系统安排,各自为政,没有形成学科教学内容、学生学习发展的递进、循环体系,既浪费了教师的大量时间,也难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改革后,根据各个学段学生不同的智力水平、心理、生理发育及情感发展发育的需求,为学生营造一个可以“肆意玩耍”的美术课堂。从美术课堂教学,到校本课程、第二课堂、兴趣社团活动,再延伸到美术特长专业发展,形成了新的美术教学体系。
“我们这样改革,是希望实现只要学生有心参与,美术在校园里就会无处不在的目标。课堂教学、第二课堂、校本课程、学生社团形成了一个体系,这对教学内容的延伸发挥了重要作用。”朱高亮说。
美术课程体系重构后,顺应模块化教学需要,美术课的课时安排就得发生变化。在13位美术教师的一致建议和努力下,学校将美术课时连排。课时安排改革后,小学一、二、三年级每周三节美术课,其中两节连排为美术课,另一节单排上书法课。四、五、六年级每周两节美术课,连排在同一时间,由五至六位教师开设五至六个不同内容的教学模块,学生则根据自身兴趣爱好选择相应的教学模块进行学习。
课程体系重构后,美术课上课的地点也随之发生了变化。过去,美术课是在普通教室上的,由于要准备美术工具,局限性很大,给学生和教师都带来了很大不便。改革后,美术课都配备了专业的美术教室。这不仅解决了课堂教学的诸多问题,同时还解决了美术第二课堂、学生社团活动的场地问题。
美术教师张志杰说,美术常规教学由传统的美术教学跨入模块化专项教学模式后,让美术课堂教育回归美术教育本质。课程内容设计让学生在美术课程的学习实践中学会了欣赏生活中的美,即人文之美、社会之美、自然之美,进而能在内心深处埋下一颗“善”的种子。通过美术课堂教学,带领学生回到生活中去,回到历史中去,回到文化中去。